投机者必败的典型
俗话说:商场如战场。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上,要想经营成功,必须靠实力,靠机谋,靠产品的高质量和适销对路。尽管方法很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若是靠投机,即便一日成功,也难保长久。香港佳宁企业集团的暴起暴落即是投机失败的典型。
佳宁集团成立于1977年7月,崛起于1979年香港炒地皮生意大为红火的时候。该集团以快速、多变的手法,高得惊人的报价,受到香港房地产界的瞩目和众多银行的青睐。短短五年,佳宁就已成为拥有几百家企业的企业集团,一跃而成为亚洲地区最著名、神秘的房地产大企业集团。但多行不义必自毙,在一片繁荣现象的背后,佳宁早已蕴育着一场危机。1982年底,该集团宣布,因负重债,无力偿还,宣告破产。其债务额达10亿美元。这一消息震惊了香港产业界。
从外表看来,佳宁的结局令人吃惊和难以理解,但若从佳宁集团内部的经营作风和手段来看,就会明白,这一结局早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佳宁集团的创办人陈松青明白,要想在强手如林的香港房地产生意场上杀出一条血路,就不能亦步亦趋循他人常规之法,只有靠投机,利用他人资金来达到目的。陈松青惯用手法是:付出最高价,但以缓期付款方式买进,并且尽量以佳宁股票代替现金支付,然后利用购入的房地产向银行作担保,套取现金,一部分以此支付到期欠款,剩余部分作购买其它产业的订金。比如佳宁在1978年购买元朗地皮时,开价1850万港元的投标最高价,而合同中却载有延期付款的条约。事后,佳宁以这块地皮和其它两幢较小的写字楼向银行至少贷得6000万港元的款项,仅此一项就已超出买入价的2倍。佳宁以这笔贷款,或支付到期的款项,或再购买其它物业,以此再向银行争取到现金。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佳宁生意象滚雪球似地越做越大。
在处理佳宁股票时,陈松青的做法也很独特。他把股票以低于市场价格售给银行以换取银行贷款,但银行必须持有股票一段时间才能再作处理。佳宁这一招可谓“一箭三雕”,即得到了租金,稳定了公司的短期股票市场,又缩小了佳宁股票的范围。
佳宁的做法骗取了人们的信任,各银行也竞相给佳宁贷款,连以情报
准确而著称的汇丰银行亦不例外。佳宁有了银行靠山,更是有恃无恐,大肆投机,在短时期内建起了佳宁王国。
但是,借债是要按时还本付息的。若经营状况好,回收利润有保证尚能维持一个阶段,而佳宁集团由于经营方针上的错误和管理上的混乱,从一开始就赔本,只得靠长时间的拆东墙补西墙。最后暴露出庐山真面目,1982年,佳宁无法清偿到期的10亿美元贷款和以股票作押的65000万港元贷款。在乞求银行允许延期偿款和增加贷款无望的情况下,被迫宣布破产。
佳宁集团的暴起暴落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企业的发展必须量力而行,稳扎稳打,必须有正确的市场经营战略,有效而且适当地利用资金,这样企业才能生存,才能发展。而投机是保不了多久的。而诸如银行这样的企业,经营时必须按规章办事,摸准行情,切忌不分优劣,一哄而上。否则,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
上一篇:投机政治家吕不韦的结局
下一篇:投江的黄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