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采气的渊源与解放后的新生
早在战国末期,秦孝王派李冰为蜀郡守,从那时起,便有人在广都(成都、华阳、双流一带)开凿盐井,由于有天然气泄露发生大火。公元一世纪,西汉人扬雄在《蜀都赋》中对四川的天然气已有明确记载。从近年发现的东汉画像砖刻可知2世纪时四川成都、邛崃一带已钻井取气用来煮盐。成书于西晋初期《博物志》明确记载四川临邛(今邛崃)有火井,稍后的左思在《蜀都赋》和郭璞在《盐池赋》中都对四川天然气井进行描述,再到东晋时的《华阳国志》中则详细记载着临邛的天然气开采、利用情况。进入公元6世纪(北周)时,四川的临邛已被命名为火井镇,其后到隋大业十二年更名为火井县,可见其时采气之盛。
成书于北宋时的《太平寰宇记》曾记载陵州(今四川仁寿县)发生过天然气井喷事件,而成书于南宋的《舆地记胜》中则对四川蓬溪天然气井描述甚详。值得提出的是成书于16世纪的《蜀中广记》中指出:正德末年嘉州(今四川楗为一带)曾从井中采出琉璜油(即石油)。至于对火井开采天然气的详细描述首推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成书于1637年)。其后,四川天然气钻井工艺又有长足进展,到1821年四川已打成深逾800米的当时世界上最深的井,接着于1835年于四川自贡完成了千米井,至鸦片战争前后井深已逾1200米。在其后的若干年间,这些光辉历史并未得到发展。再加上反动政府千方百计地进行摧残,钻井甚少,且有每况愈下之势。
若干事实表明,在解放前,四川有些天然气井产气较多,有一口称为“火井王”的井,日产气竟达40万立方米。当发生强烈井喷时,火光冲天,声闻30多公里。然而却无人总结经验,使天然气开采更加完善。只有在新中国成立后,方对四川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给予重视,因而才能在川南、川中、川东、川西诸地相继发现几十个大、中型气田,且有部分石油产出,谱写了四川石油工业的新曲。
上一篇:四处点火的“大串联”
下一篇:四平保卫战之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