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败孰胜——明前七子何李之争
明代中叶,前七子复古文学运动的两个领袖人物——李梦阳和何景明之间发生了一次在文学上很有影响的争论。
论争由李梦阳发起。他首先在《赠景明书》中,论述景明诗歌的弊处,劝他改易步趋;何景明写了《与李空同论诗书》加以反驳。这以后,双方又反复诘难,到何景明不再答辩才算不了了之。
李何二家,都主张复古、宗古,在如何学古上见解不同,作品的风格也不一样。李梦阳主张句拟字模,严守古法;何景明则主张用心神体会、摄取古代作品的精华,并把它融合在自己的心灵中。那么,一有文思,提笔写来,自然具有古人作品的长处,合于古作的风韵了。在作品风格上,李梦阳追求气骨,他的诗以气势宏伟,寓意沉厚见长;而何景明的作品则秀丽、和朗、飘逸。李何同时的薛君采有二句诗:“俊逸终怜何大复,粗豪不解李空同”,就是说的何李二人诗风上的差异。
由于二人之间的这些差异,导致了一场激烈的论争,最后竟因此而绝交。从表面上看,这场论争以景明不再答辩告终,似乎是景明败了,事实却未必如此。
二人的争论由李不满何诗的风格开始,最后的焦点落在是应该尺寸古法还是应该独创新意、自成一家上。从现在的角度看,何的主张是进步的,大致符合文学创作的规律;李的观点则会导致模拟代替创作的倾向。但在当时滔滔的复古大潮中,李的观点和作品风格却代表了时流,何有理也难说清,更何况何也有大量模拟的诗作,这便使他在这场论争中底气不足,最后只好以不再答辩而告终。那么,到底谁胜谁败也便很难说清楚。很遗憾何景明没能在这次论争中取得应有的胜利。
这次遗憾告诉我们,文学创作应走风格多样化的道路,切勿众人偏执于一种风格的追求。也不要人云亦云,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
上一篇:孙权轻信公孙渊
下一篇:守株待兔者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