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面的程式
美国结构主义文论者乔纳森·卡勒写过一本名为《结构主义诗学》的著作,在这本著作中,他不仅综述了结构主义文论各方面的成果,而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关于读诗的“程式论”。
卡勒认为,诗之所以为诗,并不一定由诗的语言特征决定,而关键在于读者把它当成诗来读,即法国结构主义者耶奈特所谓的“阅读态度”。也就是说,语言的规范和齐整并不足以概括全部诗的情况,读者阅读时自然会采取一定的态度,有程式化的期待。
卡勒具体论述了他的程式,首先是诗的非个人性:诗不是实际的语言行为,诗的语言并不指向现实环境,而只是读者能据以想象出的虚构环境,所以即便是抒发个人感情的诗,也不是完全记载一个传纪性的故事事实,读者总是能从中见出普遍性的情趣。其次是诗的整体性:日常生活的言语行为不一定是完整的,但诗语表达的是一个整体,阐释诗也总是力求把诗中各部分连贯起来成为整体,并使其中各部分能互相阐发。与此相关的又一个程式是诗必有意义:诗语包含着大于字面的意义,读诗就是要找出它的言外之意。
应该说,卡勒的程式是符合我们读诗的实际经验的。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卡勒所谓诗的非个人性,是脱离作者个人身世和历史环境的个人性,所以他所说的诗的整体性依然是作品本文封闭式的整体性,诗的意义虽然超出作品字面,但却是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相脱离的意义。在这点上,结构主义文论者和英美新批评派并无实质区别,前者之于后者只是把单部作品的封闭性扩大到了整个文学系统的封闭性。
文学研究完全成为社会历史和作者生平的研究固然不可取,完全不考虑作家个人及其时代环境对作品的影响,也会失去一个相当重要的领域而流于片面和单薄。过份强调作品的客观性,只寻找作者本人的写作意图是不可取的,但只考察读者的阅读活动也是失之偏颇的。这正是卡勒乃至所有结构主义诗论的缺陷所在。
在阅读中,只有考虑到作品与作者生平及其历史环境、作者与读者的对立统一,正确理解它们之间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才能真正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
上一篇:片面吸取战争经验的危害
下一篇:片面追求升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