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避讳成“诗鬼”
科举选人中的“避讳”曾埋灭了许多无辜的人。
唐代李贺(789或790—816年)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昌谷人。他只活了二十七岁,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多才而短命、有特殊成就的诗人,也是我国人才选拔历史上的一个典型牺牲品。他的家世虽是唐朝宗室,但非嫡系。他的父亲李晋肃官职低微(作过边疆的小官),去世又早,所以家境困窘。李贺少时即以诗歌闻名京师。在他十几岁时,号称“东京才子”、“文章巨公”的韩愈和皇甫湜,因惊奇于他的才华而亲自访问他,并劝他举进士。十八岁那年,向做国子博士的韩愈行卷,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当时韩愈刚送客回来,十分疲倦。当门人呈上李贺的“行卷”,韩愈读之,立即精神振奋。首篇就是那篇著名的《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族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全诗意象奇警,色彩浓烈,表现出征战之艰苦和将士们忠君报国的牺牲精神。韩愈大为赏识,并立即接见长谈。此后,韩愈又积极为李贺延誉,以韩愈的地位和名望,为李贺争取进士及第应该不成问题。但这时的科考很重“家讳”(父祖名),开遏试题中有家讳字样,就要报称“患心疾”、“暴疾”等,自行退场。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士”的“进”同音。于是竞争者们便抓住这一把柄,制造舆论,说李贺应该避讳,不得参加进士考试。李贺迫于舆论压力,只好不参加进士考试。韩愈曾为此作《讳辨》一文,强烈指责避讳陋习之荒谬可笑。他说,难道父亲的名字叫“仁”,那么儿子就应避“人”而不该叫人了吗?但是,韩愈的文章尽管犀利雄辩,并不能消弥这种人才选拔的陋习,李贺终于未敢再参加进士考试,以至沉沦下僚,二十七岁上就结束了他极富才华的生命。不仅以他的诗作的奇峭冷峻,而且以其在诗坛上的稍纵即逝,仅仅留下一条幽灵似的人生被后人称为“诗鬼”而遗恨千古。
上一篇:李贺诗歌中的颓废主义倾向
下一篇:李闻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