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对话
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禛倡导的“神韵说”,是清代诗论中颇具影响的一种理论,其内容主要是主张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要求诗歌具有味外味;追求清运淡雅的艺术境界;以盛唐为尚,标举王维、孟浩然的诗歌风韵。王士禛的这种主张产生于清朝进入国家比较安定,而思想禁锢很严重的时期,有较大的时代局限性;它过分强调了诗歌的虚无飘渺,产生了一定的流弊;因而在当时就受到一些人的批评。其中以王士禛的甥婿赵执信批评得最为鲜明、激烈。
赵执信所著《谈龙录》一书,专为针对王士禛的“神韵说”而发。本书提出了一些较有价值的现实主义诗论,有些也颇能击中王士禛的要害,比如他认为诗中要有人在,反对作家脱离现实,无病呻吟;诗外要有事在,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教育作用;形式应为内容服务,反对不顾作品内容而单纯追求语言技巧等等。但是,我们当代有些论者,过于贬低了王士禛“神韵说”的价值而过于夸大了赵执信的成就,以至于有点替赵执信强词夺理的嫌疑。赵执信的诗话名曰《谈龙录》,其中第一则便是一场龙的对话。这场对话是在洪升、王士禛、赵执信三人之间进行的。洪升认为诗象龙一样,首尾爪角麟须,一样不具备,不完整,就不是龙。王士禛则认为,诗歌象神龙一样,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怎样也不会露出全体,毫发毕现的;洪升所说的具备全体的龙是雕塑绘画的龙,不是神龙。赵执信反驳说:“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赵执信的这几句话其实并无什么深刻的地方,当代有些论者却认为这几句话认识到了诗歌和现实的关系,附合中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其实,王士禛重视的是以少胜多,意在言外的艺术法则。他所谓“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就是一种生动的比喻。而赵执信以神龙“首尾完好,故宛然在”相诘难,倒是有点胶柱鼓瑟。王士禛只不过认为,诗如“神龙行空”,难以测其首尾,并没有否认“完龙”的存在。他所追求的是“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的悠远境界。这些论点倒是接触到了艺术表现和现实题材的关系,比较符合艺术规律。
前几年我们的文学理论过于强调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机械地以是否反映现实生活为标准来评价作品;在研究古代文学理论时,也机械地套用了这一标准。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但绝不是镜子式的映照,而是经由很多中介环节的能动性反映,因此文学和现实的关系绝不象一条直线串起来那样简单。王士禛的言论中也很重视生活经历的重要性,也很注重细节真实。只不过他处处用“神”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把诗歌比喻为“神龙”,把诗歌的艺术效果称为“神韵”,以至使自己的理论显得迷离惝恍。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扬赵抑王。
上一篇:黎明前被黑暗吞噬的作家
下一篇:“一二·九”运动中“左”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