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的空白
《文选》是南朝梁时出现的一部诗文选集,是研究唐以前作品的最可靠资料。它的名义编纂者是昭明太子萧统,实际上是以刘孝绰为中心的文人集团集体编选的。《文选》收录的诗文,大多为文人作品,并且重思辩、尚词藻;至于民间文学作品则一概不收。这就形成一个不小的空白区,对民间文学的研究来说,无疑是一大遗憾。
《文选》之所以不收民间文学作品,与它的辑录标准有关。《文选序》中有所谓“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可理解为“其内容出于深刻的思辩,其意义归于华丽的词藻”。这句话历来被看作是《文选》的辑录标准,并常以“文质彬彬”来加以简括。这种标准的确立,取决于南北朝的时代特点。南北朝是一个重形式甚于重内容的朝代,宫体诗的出现及盛行可证明这一点;南北朝时佛教在我国传播,儒释道交融互渗,对人们思想影响极大,玄言诗就是这种影响的产物。《文选》的编纂者们大都是当时的上层文人,他们的观点与主张实可代表时代文学的主流。因此,“出于沈思,归乎翰藻”的那些作品自然倍受青睐;相反,那些“质而无文”的民间作品就被弃置不顾了。
由于时代的影响、统治阶级的提倡,《文选》多收文人作品。在收录文人作品时,也偏重那些辞采华丽、富思辩性的作品,如大量收入曹植、陆机、谢灵运、颜延之的诗文;同时,在重形式的时尚要求下,也多收入“永明体”作家——如沈约、谢脁等的诗文。这些诗文的大量收入,不仅绝对排斥了民间文学作品,而且对那些反映劳动人民生活与疾苦的文人作品也力加排挤,以致连陶渊明这样的大作家也仅有九首作品入选。毫无疑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文选》一书的价值。
上一篇:《教育敕语》
下一篇:《斯巴达克思》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