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稀少的珐琅彩瓷器
珐琅彩瓷器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极为名贵的宫廷御器,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与由西方传入的画珐琅技术相溶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彩瓷品种。
珐琅彩料最早出现在15世纪中叶的法国,到了17世纪,工匠琤一世发明了画珐琅的新方法,取得了如油画般的色泽效果。清康熙年间,画珐琅技法随着法国商人和传教士的大量涌入而传入我国,并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和喜爱。当时的清宫造办处已经开始在铜、玻璃、料和瓷等不同质地的胎子上,用进口的各种珐琅彩料描绘各种珐琅彩器,其中“瓷胎画珐琅”就是显赫一时、弛名中外的珐琅彩瓷器。至雍正年间,清宫造办处已自炼珐琅彩料,并且比进口料增加了很多色彩品种。
珐琅彩瓷器的制作与其它瓷器品种不同,它完全被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所垄断、控制。瓷胎是由景德镇御器厂(专为宫廷烧制瓷器的瓷厂)选用上等优质瓷土按样拉坯,烧成细薄洁白的半脱胎素瓷(器内壁施白釉、外壁多露胎无釉),然后解送到北京皇宫,由内务府挑选出来的名匠高手在素瓷胎上用配方严格的珐琅彩料绘画,此外,当时著名的宫廷画师如郎世宁、焦秉贞、蒋廷锡、曹邦达等人也都奉诏参加,其画工精湛、技法超群、书卷十足、非寻常画匠所能及。绘彩后的器物则放入内务府造办处的“珐琅作”小窑烘烧制成。因为珐琅彩瓷器只是供皇帝赏玩的御用珍品,平民不得一窥,所以清代宫廷对珐琅彩瓷器的筛选非常严格;负责监制的官员首先要对瓷器的胎质、规格、彩绘质量进行认真审查,不合格者绝不能放入烘炉加热烘彩;制成后的珐琅彩瓷器还必须要经皇帝亲自过目,从中选出胎细釉润、画工精美者,作为宫廷御用、陈设之器,那些没有选中的则一律就地销毁,以防传出宫外。这样就使产量不大的珐琅彩瓷器,身价倍增、极为名贵。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每一种工艺技术,只有当它与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劳动人民相结合,才能使工艺技术水平不断地提高和发展,更好地为人类的文明作出贡献。但是做为我国清代制瓷工艺技术中的一朵绚丽多彩的琦芭——“瓷胎画珐琅”技术,却因封建统治者的强行控制,而不能广泛地流传于民间,给人民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启迪,也失去了它向前发展的社会基础。这种匠心独运、制作精绝,风靡一时的珐琅彩瓷器,在乾隆晚期渐趋粗率,乃至停烧。清末民初,珐琅彩瓷器虽有制作,但也只是仿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制品,并无建树和发展之举。
今天,当我们顿足于博物馆的展厅中,望着展柜里那胎精釉细、造型优美、画法精湛、色彩繁富的珐琅彩瓷器,我们除了感叹它昔日的风彩外,是否还应该为这种精美绝伦的瓷器装饰艺术只是昙花一现、名贵一时而深感遗憾。
上一篇:仓促出兵·无奈宣战
下一篇:传媳不传女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