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债风波
信交风潮之后,股票的信誉一落千丈。公债作为国家信用,其信誉大增,从而使得公债在证券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成为社会游资追逐的对象,使得公债市场发达起来。
公债市场兴起后,交易日益旺盛,除了从事公债交易可得较高的收益,吸引了大量社会游资之外,狂热的投机使它名上了顶峰。
由于在交易所,公债可以进行三个月的期货交易,对于敏感性极强的证券市场来说,其间的任何政局变动、财政状况、债务前景等都会引起市价波动。一些有政治背景的集团势力故意制造谣言,操纵市场,更增加了市场的投机气氛。当时的政局十分不稳,北洋政府的执政者如同马灯。频繁更换,国民学政府名义上统一了中国,实际上内战连绵不断,各层政府滥发公债,债务负担沉重,还债基金又不落实,常常出于财政困难,被迫延长还债日期,降低债息,给公债本身注入了极大的不稳定性,从而使得本应信誉最好的国家公债,成为市场投机买卖的对象,引得证券投机风波迭起。
1924年,在上海、北京等地的证券市场上爆发了一次影响较大的公债风波。一九二四年七月,随着市场银根松弛,公债投机风起,价格日益上涨,在上海市场北洋政府发行的各种公债平均涨幅达二十多元,七年长期公债现价价格势更猛,从四十六元涨到七十七元,涨幅高达三十一元。但进入八月份以后,市场上盛传江浙战争即将发生,人们担心一旦战争爆发公债不能兑现而受损失,便纷纷抛售,投机者乘机推波助澜,公债价格一泻千里,仅在八月十五日至二十日短短的五天内,各种公债价格就个别下跌了五至十元不等。
公债价格暴跌使交易者损失惨重,不少投机者因投机失败而自杀,北京投机公债者中、不少是国会议员和官僚政客,他们组织起“金融维持会”,控告北京证券交易所违反交易所法,要求取缔交易所,并拒绝办理交割,使交易所已成交的交易陷于瘫痪。在这种情况下,北洋政府被迫宣布公债基金并无变化,以稳定人心。同时召集北京各界代表商讨解决办法,迫使北京证券交易所停市长达四个月之久。
无独有偶,北洋政府时期发生了第一次公债风波之后,进入国民党执政时期,又发生了另一次公债风波。一九三五年,国内发生了经济危机,国际上美国政府高价收购白银,引起中国白银的大量外流,迫使国民党当局放弃银本位,实行了依附于英美的法币制度,为解决财政困难,国民党政府发行统一公债十四亿六千万元,将以往三十六种未到期的旧公债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种统一公债,期限分别延长十二、十五、十八、二十一和二十四年,利息减少。它的发行又一次引起证券市场的震荡。频繁的公债风波使得证券市场动荡不安,交易者纷纷破产,不少银行也因买卖公债而倒闭。
旧中国迭起的公债风波说明:公债交易的过份发展和公债风波的迭起,是旧中国政局动荡,连年战争,通货膨胀经济环境下的孪生子。公债市场繁荣,企业股票市场凋零,是中国证券市场非生产性的突出表现。在公债风波中,发财的一般是那些有政治背景的集团势力,即使他们一时受到损失,也会动用手中的权势,尚有挽回的余地,遗憾的是广大的散客小户就大大不同了,他们往往成为历次风波中的牺牲者。
上一篇:克来斯勒公司的危机
下一篇:关键时刻指挥犹豫,大普罗克普战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