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格里菲斯和他巨大的阴影
世界上任何一部电影史,都载有格里菲斯(1875—1948)杰出的贡献
格里菲斯出身于美国内战前南部军队军人家庭,南北战争时家庭破产。格里菲斯的青年时代在漂泊流浪与对文学的酷爱中渡过。他深深地喜爱狄更斯、爱伦·坡和惠特曼。格里菲斯的时代正值电影蓬勃初起,第七艺术最终吸引了他,同时,由于他的加入,电影也加快了发展步伐。
1908年,格里菲斯由编剧成为电影导演,在此后的短短几年里就显示了他在这方面超人的才华。尽管此时的电影已产生了比较丰富的技法,但格里菲斯首次综合了这一切,使电影各种手法有机地组合为完成影片的艺术创作而服务。特别是在毫无理论根据指导的情况下,格里菲斯天才地掌握了电影的独特语汇蒙太奇,使电影镜头在时间与空间中获得自由。1915年他的长片《一个国家的诞生》首次将两个家族及其某些成员的命运搬上银幕,并将个人命运同南北战争中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融为一体,它运用精练的交替蒙太奇将同一时间内不同空间的场景交替表现:战火中的城市、被围困的一家人、角色之一“小上校”在战斗中,三条线索平行发展,电影的叙述功能得以充分地发挥。影片末尾出现了营救者与被围困者交替的画面,两个画面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转换,造成越来越紧张的悬念,在画面的联接方式中产生了情绪节奏和叙事节奏,这一手法堪称蒙太奇典范,史称“最后 一分钟营救。”影片在全美上映经久不衰,放映一年就营利几百万,格里菲斯因此成为商业与艺术巨人。
然而由于生活经历所决定,格里菲斯对蓄奴制的南方有无条件的深厚情感,并因此影响了他对南北战争的立场。在讲述一个白人女孩之死时,画面出现一片驳斑的树丛,杂乱阴暗的光影造成神秘恐怖的气氛,一个黑奴的脸时隐时现,寓意黑人是杀人的魔鬼,这显然是格里菲斯对黑人的歪曲与丑化;同时格里菲斯又将后来臭名昭箸的、搞种族歧视和恐怖活动的三K党美化成救世英雄,俨然是正义与勇气的化身,这就充分暴露了这位天才艺术家含混不清甚至反动的思想。因此影片在获得商业利润的同时也遭到了广泛的、普遍的谴责和抗议,观众一面为他精湛的电影艺术所折服,一面又为他的种族偏见所激怒,甚至发生骚乱。
而思想认识的局限又导致了格里菲斯以后艺术创作中难以解决的、根本性的矛盾:注重具体细的真实,无视时代的真实和历史的真正力量。1916年,他的《党同伐异》上映,这部影片按原比例搭景,表现历史上的三次宗教惨案和一次现代工人罢工事件。以基督精神为核心的三个古代故事形成一个巨大隐喻,试图阐释格里菲斯对现代劳资双方剧烈冲突的态度:在基督文明中爱终将战胜恨。这种抽象的爱与恨原则错误地解释历史,消解了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放映发行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观众普遍抵制这个宣扬抽象爱的影片,因此尽管影片极富激情又表现出现代艺术某些原则,但它终究被人们所抛弃。
上一篇:崇本抑末的消极影响
下一篇:并非要素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