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捉刀人
《世说新语》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魏武帝曹操要会见匈奴使者,他自以为形貌丑陋,不能雄服边外之口,便让崔季珪代替,自己“捉刀立床头”。事后,曹操派人问使者:“魏武何如?”那位使者回答说:“魏武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者真乃英雄也。”当时人们就以捉刀指冒名顶替。后来,人们又转用“捉刀”代指替别人写诗作文。
如果我们打开《四库全书》,就会惊奇地发现:康熙、乾隆皇帝的诗文集竟有那么多卷!皇帝日理万机,是如何写出如此卷帙浩繁的诗歌和文章的?发生这样的疑问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上,康熙名下的诗文几乎都是别人代笔,乾隆名下的诗文也有很大部分是别人替写的。这就需要一批素质较高的捉刀人。当皇帝的捉刀人自然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他必须时时处处谨慎小心,严守这个机密;如果有丝毫的泄露,他就可能性命难保。皇帝的诗文是由别人捉刀的,这其实只是个公开的秘密,对此捉刀人、被捉刀人以及读者三方面彼此都心照不宣,但大家却都不敢说破,否则就会很危险。由于皇帝对于捉刀之事讳莫如深,所以在正史中自然不会有什么记载,在笔记、小说中也绝少透露。所以,我们不可能准确地统计出在康熙、乾隆一百二十余年的“盛世”中,究竟有多少位捉刀人。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从一些蛛丝马迹中发现几位捉刀人来:康熙用过高士奇、查慎行,乾隆用过沈德潜。另处,就连慈禧“老佛爷”也聘请过捉刀人,这就是云南女史缪素筠。不过到了慈禧的时候已经“开明”多了,那时对捉刀之事已不那么避讳了。
皇帝的捉刀人一般由皇帝的亲信选择忠实可靠的人担当的。高士奇、查慎行都得力于纳兰明珠的举荐。高士奇善于察言观色,又十分机智,因而很受康熙宠爱。但他太能招摇,又喜欢借皇帝近侍的身份捞一些实惠,这些毛病被康熙发现后,康熙只好忍痛割爱,令他出京修书以示保全。这时高士奇已挣足了养老的钱,高兴地去了杭州。对于捉刀人来说,这已是最好的结局。查慎行正象他的名字一样,做事十分谨慎,不敢问外事。捉刀人除地位高外,待遇并不优厚。查慎行过于老实,很不善于“敛财”,所以告老还乡后还要为生计奔波。他干的是一件虽荣耀却穷困的苦事。因为常在皇帝身旁,查慎行自然成了有意于帝位的皇子们的争夺对象。他的弟弟查嗣庭成了皇八子的入幕之宾。他自己十分慎重,不肯滑向任何一方。所以当皇四子继位后查嗣庭被斩,查慎行虽受牵连却总算保住了一条老命。沈德潜本来干得很好,乾隆待他也很客气。沈死后,乾隆又是赏赐又是立碑地将他厚葬。不幸他为乾隆作的捉刀诗都留有底稿,弟子们编印沈德潜全集时将这些诗篇悉数收入。这一下惹了大祸。乾隆当时不好发作,后来找了一个借口,对已作了野鬼的沈德潜给予刨墓扑碑的处分。沈氏的下场够惨的。
对皇帝的捉刀人来讲,失去了著作权实在不是大事,然而总是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却让人难以忍受。
上一篇:甘肃省镇原县文教局挪用滥用教育经费案
下一篇:盖章一百七,工程遥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