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迎者的结局
刘晔是三国时魏人,扬州名士,博学多才,足智多谋。当时,以“知人”而闻名于世的汝南人许劭,曾经避居扬州,称赞刘晔有“佐世”之才。刘晔以自己超凡的才能先后奉侍曹操、曹丕、曹睿三代魏主,深得器重。
当初,庐江郡界有一支以陈策为首的数万人的队伍,据险自守,曹操曾派遣偏将前往诛伐,没有成功,这一次,曹操率军来到寿春,问手下人:可不可以讨伐陈策?大家都认为不可,只有刘晔力排众议,主张讨伐,并断定:“令宣之日,军门启而虏自溃。”曹操高兴地采纳了他的意见,结果完全如刘晔所料。回师之后,曹操辟任刘晔为司空仓曹掾,每有疑难之事,就问刘晔,甚至一夜达几十次之多。
魏文帝时期,刘晔多次为朝廷出谋划策,这些策谋表现了他非凡的才智,但许多谋策魏文帝都未能采纳,这在刘晔身上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他变得越来越狡诈、逢迎。
魏明帝即位后,对刘晔十分亲近器重。明帝有意攻夺蜀国,朝廷中的大臣以及宫廷内外的人都认为不可以。刘晔进入宫中与明帝商议这件事时说可以出兵攻夺,而出宫后与朝廷大臣们议论这件事时却又说不可以出兵攻夺。由于刘晔有胆量、有智谋,善于随机应变,很会讲话,所以不论是说可以攻夺,还是说不可以攻夺,都很动人,有说服力。中领军杨暨,也是明帝亲信的大臣,对于出兵伐蜀持坚决反对的态度。杨暨很看重刘晔,每次从宫中出来,都要去看望刘晔,刘晔对他大讲一套不可以伐蜀的道理。后来杨暨又劝明帝不要伐蜀,明帝动怒说:“你一介书生,懂什么军事!”杨暨说:“我的意见确实不值得重视采纳,但侍中刘晔是先帝的谋臣,他也认为蜀国不可以伐。”明帝说:“刘晔亲口对我说蜀国可以攻取。”杨暨说:“请把刘晔召来对质。”刘晔来后,明帝问他,刘晔一言不发。事后单独见明帝,刘晔责备明帝说:“攻伐别国,这是重大机密,我参与这么重要的谋划,常怕睡觉时说梦话泄漏了机密从而加重我的罪过,我怎么敢对别人说此事。再说用兵之道在于诡诈,军事行动发动之前,越机密越好,陛下这样明白地表明此事,我恐怕敌国早已经知道了。”明帝对刘晔深表歉意。刘晔出宫后又去责备杨暨,说:“钓鱼的人钓中了大鱼,一定要放长线随它转游,等到可以制服它的时候再将线收紧,就不会得不到它。人主的威势,何止是条大鱼啊!你确实是个正直的大臣,但计谋不被采纳,不能不深思啊!”杨暨也很感谢刘晔。
有大臣对明帝说:“刘晔不能竭尽忠心,而是喜欢窥测陛下的意图,采取逢迎的态度。陛下可以试探他一下,反本意与刘晔谈自己的想法,如刘晔反对,说明他常与陛下意见相合,如不反对,那么他的逢迎之情就会暴露出来。”明帝试探了几次,结果发现了他的虚伪狡诈之情,从此就疏远了他。刘晔因此而发狂,被调离内朝,改任外朝官,最后忧郁而死。
古人说:“巧诈不如拙诚”,这确实是为人行事的至理名言。以刘哗的聪明才智,权谋计策,如果能恪守道德大义,对君主尽忠竭智,对朝中同僚讲信义,那么,他在朝中的地位会更高,在历史上的作用会更大。但刘晔却利用自己的才智,狡诈逢迎,不重诚恳,不讲信义,结果不但失掉了君主的宠信,还最终害死了自己,实在是让人可惜!后人应吸取刘晔为人的教训。
上一篇:过早宣战与多路出击之弊
下一篇:金圣叹为民请命的冤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