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多种的斯特拉文斯基
斯特拉文斯基,伊戈尔,费多罗维奇(1882—1971)是俄罗斯作曲家。自幼学习钢琴,10岁尝试作曲,18岁开始自学音乐理论。1905年毕业于彼得堡大学法律系。1903—05年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学习作曲。二十年代侨居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迁居美国。斯特拉文斯基是现代音乐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在现代各种音乐派派中居于首位,对二十世纪现代音乐有巨大影响。创作发展道路异常复杂和充满矛盾,受各种流派影响,风格多变,不同时期作品显示出各种流派的特征。他对各种形式和体裁都进行过探讨和实验,具有包罗万象的特点。创作大致分三个时期。
早期,即俄罗斯时期。既受俄罗斯古典传统音乐、又受法国印象派的影响。最初的交响诗《烟火》具有印象派色彩。应佳吉列夫芭蕾舞团之约创作了三部芭蕾舞:童话舞剧《火鸟》是一部梦幻、美妙、绘声绘色的作品,在音乐上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传统气息,《彼特鲁什卡》是一部表现俄罗斯民间生活的舞剧,音乐具有交响性质,创作手法富有俄罗斯传统学派特点;反映古俄罗斯偶象崇拜景象的《春之祭》的音乐冷酷、森严,极度紧张,使用了大量不协和和弦、猛烈紧张的节奏。在巴黎首演时使听众为之震惊,引起轩然大波。这三部作品都具有鲜明的俄罗斯特色,并显示出他的创作的独特风格。舞剧《士兵的故事》则是把俄罗斯古典旋律结构同爵士乐的音调及节奏结合起来。这个时期还创作了《婚礼》和歌剧《夜莺》、《马甫拉》等。
第二个时期为新古典主义时期。从二十年代侨居法国后,放弃了早期的俄罗斯风格,转向新古典主义创作方法,时间达三十年之久。最早的一部新古典主义作品是舞剧《普尔钦奈拉》,引用了十八世纪意大利作曲家佩尔戈莱西的主题;舞剧《阿波罗》采用了十七世纪法国作曲家吕利等人的主题;《仙女之吻》采用了柴科夫斯基的主题;歌剧——清唱剧《奥狄普斯王》则带有巴洛克时代特点;《圣诗交响曲》则要追溯到更遥远的欧洲复调模式;《C大调交响曲》显示出俄罗斯旋律结构特点;而《邓巴顿的橡胶园》与巴赫音乐有明显的联系;《浪子的历程》是最后一部新古典主义歌剧,含有莫扎特和亨德尔的音乐因素。
第三个时期为十二音体系时期,受韦伯恩等人的影响,五十年代中期开始使用十二音体系、序列性作曲方法,延续时间约十五年。从舞剧《阿贡》开始,创作了一系列无调性序列音乐作品。合唱《哀歌》(亦名《哀掉杰利米亚》是用严格的十二音体系手法写成的;《圣餐曲》、音乐话剧《洪水》充满尖锐的音调和难以理解的节奏模式与结构;还有《亚伯拉罕与以撒》、《安魂圣歌》等。
斯特拉文斯基亲自指挥演出了自己的大部分作品和灌制成唱片。理论著作有《我的生活年谱》、《音乐诗学》、《与克拉夫特的谈话录》等。1962年斯特拉文斯基返回苏联访问,受到热烈欢迎。苏联音乐界对待斯特拉文斯基的评价几经变化,从二十年代衷心赞赏到三十年代谨慎地重新评价,四、五十年代的全盘否定。甚至《彼特鲁什卡》和《婚礼》都被说成“俄罗斯成份被用来取笑俄国风俗”。批评他“以对立的‘超民族’的艺术形式和抽象手法处理古代题材。表现了作曲者同反动的天主教界在思想上的因缘”。把他的《我的生活年谱》和《音乐诗学》斥之为形式主义和世界主义的思想。说“斯特拉文斯基的活动再好不过地表达了现代主义作为反映帝国主义资产阶级颓废思想的反人民的艺术倾向的反动本质”。被当成“资产阶级音乐中反动势力的鼓吹者”。直到六十年代以后对他的创作才重新做了评价。
上一篇:韩非之“术”与韩非之死
下一篇:饱经爱情之痛的雨巷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