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恭维的法正
三国时代的法正,是蜀国中期智囊团的重要成员之一,很为刘备出过一些好主意,史书称他是“谋主”,连博学多才的诸葛亮也“每奇正智术”,可见其才学不一般。但是,法正有个致命弱点:心胸狭隘,报复性强,一旦得势,便“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甚至“擅杀毁伤己者数人”。这般骄横,当然引起群众的极大不满。以致史学家有以下评语:“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一个人即便再有才干,但德行不好,当然也不会得到人们称誉。
一个人的德,内涵包括多方面。能否出以公心,宽以待人,是重要的一条。法正则恰恰相反,一切以个人得失好恶为准绳,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只要得罪了他,就难免厄运临头,甚至有丢脑袋的危险。这样的领导人,是不可能赢得群众真心拥护的——即便暂时对他有“一餐之德”、被他高看一眼的人,心里也是打小鼓、难以踏实的。因为,人与人相处,即便关系最亲近的夫妻、父子、姐妹、朋友、也可能发生种种矛盾,产生“睚眦之怨”在所难免,如果都象法正那样逐一计较,并“无不报复”,那实是叫人不寒而慄。
当然,报复性,任何人都不应当有。同志相处,要提倡严以责己,宽以待人,要“厚道”一些。对原则性问题不能轻易让步,但对无足轻重的生活琐事,则应提倡宽容、厚道,不必过于认真,更不必斤斤计较。而对于领导者来说,报复性就更是万万要不得了,理由很简单,领导手中有权,报复性随时可以化为报复行动并造成严重后果。
作为一个领导者,最可贵的品质是善于团结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群众的觉悟不同,情况也各异,作为私人关系的深浅,无须,也不可能强求一律;但要求领导者做到“一碗水端平”,不搞亲疏厚薄,更不搞拉帮结派,则是完全应当的。领导者不仅要团结那些跟自己完全一致的人,也要团结那些跟自己有过隔阂、领导起来不那么顺心、顺手的人。这里,领导者的气量是十分重要的。也正是在这方面,汉高祖刘邦有值得借鉴之处。在天下初定、大赏群臣的时候,他不是单单重赏亲信近臣,而是优先封那个“与我有故怨,数窘辱我”的雍齿为代高侯。这一招,颇得人心。有人说这是一种权术。但也不妨理解为政治家的大度、高明的领导艺术。反正比起法正的“无不报复”,刘邦要高明得多。
在批评法正“无不报复”时,不能不说到刘备的责任。刘备入蜀后,以正为蜀郡太守、杨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生,真是显赫一时。正是刘备的过份厚爱,使法正忘乎所以,当众人向诸葛亮反映法正问题时,诸葛亮也只好表示无能为力。从法正的骄横,使人们不禁联想到今天对干部应有的监督。
上一篇:不思改革,武备松驰遭败亡
下一篇:不文雅的“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