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理论的遗憾
我国古代戏剧理论遗产很丰富。从数量看,除有十几部论曲的专著外,更有大量的点评式著述散见于前人的诗文集以及明清两代刊印的剧本的序跋和眉批、夹批、总批中,至少有几百篇论戏、评戏的诗文、上千条评戏的批语。可见,点评式是传统剧论的一大特点,而中国传统剧论也因此存在着缺乏系统性理论专著的缺憾。就是在戏剧理论研究最为繁荣的明清时期,虽然也出现了王骥德的《曲律》,李渔的《闲情偶记》这类较为系统的专论,但相对于浩如烟海的点评式来说就显得廖若晨星了。点评式有其优越性,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不足。传统戏剧理论的这种特性给现代的戏剧理论研究带来不少困难。
古代的戏剧理论研究往往以鉴赏曲辞、品评内容为主。古人吟诵曲辞,妙语佳句比比皆是,得意处,发感慨之间,可谓妙手偶得。卷首本末、书眉行间,常常是随手点缀,扬扬洒洒,蔚然可观。这种以点评为主的鉴赏性论剧方式使剧论显得零散、缺乏系统,使整个剧论在宏观上缺乏逻辑系统和哲学深度。
戏剧理论是传统文论的组成部分,受诗文理论影响,也具有模糊性、随意性。戏剧理论家们往往在评点中表现他们的戏剧观点以及与之相联的人生哲学、美学思想和文学见解。他们的著作、批语常常大量引用经、传、子、史等文献资料和文学掌故,每每与佛、老、庄、《易》思想糅合。古人作诗为文讲究“神韵”、“意趣”,与其思想相一致。语言上则不够明晰,常常是蜻蜓点水,精髓与模糊并杂。后人要理解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便有一定难度,即使心领神会,也往往不可言传。清人金圣叹对王实甫的《西厢记》推崇倍至,说“自有天地,即有此妙文,上可追配《风》、《雅》、贯串马、庄。”其评点纵贯古今,谈天说地,汪洋恣肆。从批文可以看出他的思想观点,但要理解把握其深邃的内涵却并非易事。时人评价金批本“或让之以禅语,或拟之于制作,忽而吴歌,忽而经典,杂乱不伦。”认为,“读圣叹所批《西厢记》是圣叹文字,不是《西厢》文字,直欲窃为己有。”这一说法虽过于偏颇,却也言之有据。批本的随意性、评点的模糊性成为后人阅读研究的一个障碍。
传统戏剧理论这些特点的形成,除受传统文论影响外,还有历史的、社会的原因。中国戏剧本身形成晚,又一直被排斥在正统文学之外。戏剧的地位也影响了戏剧的发展和理论的研究。
点评式的随意、模糊使古代戏剧理论缺乏系统性,这一不足给今人的继承研究带来困难,也不利于翻译,影响了中国戏剧理论走向世界,进一步发掘其价值。这是传统戏剧理论遗憾中的遗憾。
上一篇:从蒋光慈到殷夫——革命诗派的幸与不幸
下一篇:传统扬州说书中的恶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