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盛一时的“天津荡调”
“荡调”为明清时期长江下游一带水上的船歌。据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闻得这种曲调十分喜爱,乃将唱者载返京城。途经天津,驻跸在芥园水西庄行宫时,唤出这些歌者为之演唱,立即引起津门官宦豪绅的钟爱,派出爱好者学会演唱,从而在天津得到广泛流传。
传入民间后更为水上人家所喜爱,竞相习唱。在传唱过程中逐渐和津门生活与语言结合,又不断融进了天津地方的音乐色彩,使这一音乐品种从内容到形式不断演化发展,成为津门传统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天津荡调积累的曲目也很多,有《采莲船》、《小龙船调》、《荡湖船》、《渔家乐》等数十首。曲调婉转缠绵,悦耳动听。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四人合唱等等。在四人合唱时常伴有舞蹈动作,边唱边舞。伴奏乐器以琵琶为主,有时还配有笙、七块板等。
当时在全国各地广泛流行的“打连厢”,在天津也很盛行。但其曲调与歌词与各地的不同,仅是形式上相近。天津打连厢的音乐是在荡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的就是直接选荡调歌曲来演唱,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歌舞音乐。
清末民初,天津荡调又流入茶楼、酒肆、书馆和落子馆、杂耍园子等,为专业艺人们所演唱。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天津有个石氏“四香”,即四个小女孩专唱荡调,节目有四人彩唱的《打莲香》等,二人便装唱的《采莲船》、《十二月》、《说西话》等,戏装演唱的《渔家乐》等,颇受欢迎,唱片公司还专程来天津录制了荡调唱片,在国内外广泛发行,成为曲坛上一枝奇葩。
随着专业演唱的需要,民国以来,一些演唱荡调艺人,运用这些曲调来讲述故事,铺叙情节,刻画人物,为此在音乐上又有所发展,从而使荡调发展成为一个说唱音乐的品种。到三、四十年代津门著名乐师蔡化千、郭庆有及其弟子李墨生等对荡调音乐又进行了艺术上的加工与发展。他们与艺人结合,借鉴兄弟剧种的内容与形式,又将这一新的曲种演变成新的剧种。如当时上演的《变羊记》就是从昆曲《狮吼记·跪池三怕》中《变羊》一折发展而来。《渔家乐》是由昆曲《相梁刺梁》中一折改编而成的。这荡调小戏形成了后来曲剧的滥觞。
源自江南的荡调,传入天津二百多年来,由民歌而歌舞,而说唱,而曲剧,曾兴盛一时。并曾传播全国很多地方,形成了定影响,后随社会的动荡,这一曲种从四十年代开始衰落至解放后已成绝响。
上一篇:繁琐的经院主义教育
下一篇:红杏何必出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