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问苍生问鬼神
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魏晋南北朝是志怪小说的繁荣时期。六朝志怪,前期作品的内容多是写异境奇物、神仙鬼怪,代表作有魏末晋初张华的《博物志》、晋人干宝的《搜神记》。进入南北朝后,则出现了宣扬佛教思想的“释氏辅导之书”(就是通过故事印证佛教经义的作品)。
佛教于东汉时传入中国,很快得到广泛传播。到南北朝时期,南朝各代更是上自帝王下至黎庶无不笃信佛教。齐国开国皇帝萧衍曾数次舍身佛寺,齐梁时大文学评论家刘勰则在晚年出家为僧,由此可见当时佛风之炽。此时文学领域中志怪小说的创作正当繁荣,而且小说这种演说故事的文体为大众所喜闻乐见,最易流传,佛教徒中不少文人就开始利用这种文体宣传佛教思想,在作品中大谈因果、灵验。代表作有宋人刘义庆的《宣验记》、梁朝王琰的《冥祥记》、隋颜之推的《冤魂志》。
这些传教书似的作品内容不外敬佛得福、不敬佛受惩,或者观音显灵、鬼神报应。如《宣验记》中“郑鲜”条记短命者奉佛崇法而获延年,“吴唐”条记吴唐射死鹿母子,因此后来误射杀亲生子得到报应。《冤魂志》更是以因果之说附会经史中上自春秋下至晋宋的事例以证报应。
当然,这些书中也有反映时代动荡,百姓身受剥削阶级压迫的作品,如《冤魂志》“张绚”篇写太守张绚因小故杖杀一奴,此奴的鬼魂就跳入张绚口中,使他得病而死。故事暴露了封建社会中官吏的残暴,人民生命的无保障。但化为鬼魂反抗,终属虚妄,把一切归为因果,更是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性。
六朝志怪,热衷于鬼神之事,南北朝时期的“释氏辅导书”更是富贵贫贱、吉凶生死都有因果,都是命中注定,正所谓“不问苍生问鬼神”,鬼神之说大大影响了志怪小说对于现实不公的抨击、对于苍生苦难的揭示,从而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性,这已经是个遗憾。而志怪小说繁荣时期正是中国古代小说粗具规模的时期,后世小说中的许多优秀之作诸如《西游记》、《金瓶梅》、《聊斋志异》、《老残游记》等等都把因果之类的理由当作苦难苍生的解脱,追根溯源,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志怪小说的影响,这对于小说发展史来说,也应是个遗憾,如果六朝志怪“不问鬼神问苍生”的话,中国小说也许可以早一点走上现实主义的坦途。
上一篇:不该把杞人再看作庸人
下一篇:东北沦丧·代蒋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