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的尾巴
元杂剧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灿夺目的明珠。在反映社会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反映了民族、阶级等多方面的矛盾,描述了那个时代的风俗人情。
在作品中,元杂剧作家们代表受迫害的弱者的愿望向封建统治者和恶势力进行抗争,他们为受禁锢的青年男女们争取爱情婚姻的自主权利,同情没有出路的知识分子的困境。但遗憾的是,当他们到了解决矛盾,回答自己在剧中提出的问题的时候,往往迷惘了,在这些棘手的问题面前望而却步了。为了替自己作品中不幸的痴男怨女、沦落漂零的书生游子找到美满的出路、他们就一律使用最简单的办法——大团圆结局。
在元杂剧中,不管是悲剧,喜剧、正剧,往往一律以大团圆收尾。如关汉卿的《拜月亭》中,王尚书的女儿王瑞兰与蒋世隆私下定情,王尚书活活拆散了这对鸳鸯,强迫女儿与新科状元结婚,而新科状元就是蒋世隆,显然这是借助偶然的巧合,既维持了男中状元、洞房团圆的传统喜剧结尾,又照顾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婚姻自由的要求,但终归使人感到不可信。又比如,马致远的《青衫泪》取材于白居易的《琵琶行》,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唱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歌,而《青衫泪》则写白居易经过一番流落之后又官复原职并且与他相识的歌妓奉旨团圆。
不仅如此,就连悲绝千古、惊天动地的《窦娥冤》也没有逃脱这个窠臼。窦娥冤死之后,非要她化为鬼魂到自己父亲那儿去伸冤来作为大团圆的结局。
在元杂剧中,还有一种大团圆的情况是弱小的一方向反面势力妥协而维持“大团圆”结局,如杨显之《潇湘雨》中的李翠鸾被高中之后另娶的崔通遗弃,李翠鸾寻上门,崔通诬她是逃奴,将她面上刺字,发配沙门岛,险些丧命。碰巧的是李翠鸾在驿馆遇见了失散三年的现任肃政廉访使的父亲,冤情才得以昭雪。结果却因为她与崔通是明婚正配,一女不嫁二夫,便随了那个“鸡”、“狗”不如的丈夫。
这些大团圆结局形式多种多样,但遗憾是明显的,它虽然有大快人心的作用,但更多的是调和了社会的矛盾,粉饰了现实,将丰富多彩的生活简单化、阻碍了思想境界的进一步升华。
上一篇:假造军情·未受惩罚
下一篇:光环下消失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