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盒式建筑的没落
20世纪20—30年代随着钢铁、水泥、玻璃大量应用于房屋建筑,建筑施工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建筑界流行起一种观点,认为房屋建筑要向汽车、轮船、飞机看齐,按照钢铁、水泥、玻璃的特点创造简洁划一的形式,提倡以少胜多,减少装饰。有人还认为建筑应该搞模式化、标准化、国际化的设计。在这种观点支配下,当时出现了许多强调共性、缺少特性,千篇一律,大体相似的建筑。四四方方,非一横即一竖的火柴盒式房屋就应运而生。当时这种整齐划一的建筑观点和产品否定了仿古主义重形式、重装饰,轻技术、轻功能的学院派建筑思潮和风格,对建筑现代化,起了一定作用。但是房屋式样、造型、色彩、风格的过分求同轻异,造成了建筑物个性消退,单调呆板。它注重了功能和技术要求,忽视了人的精神要求,注重了人们的共性要求,忽视了各个区域、各个民族、各个层次人们的特殊要求,阻碍了建筑设计、艺术、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这种思潮也在我国建筑界产生很大影响,一时期许多地方方盒子林立,城市景观十乏味。50年代以后,国际建筑界出现了“第三代建筑师”和“后现代派”建筑思潮。他们否定了“方盒子”,纷纷自立门户,另辟蹊径,设计建筑了独具个性的房屋建筑。像美国建筑师菲利普·约翰逊设计的用石料包裹,古色古香的高层办公楼,像法国的篷皮杜艺术中心,像贝聿铭设计的许多建筑,都用强烈的个性深深打动人心,给世界带来了美。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它的独特个性在世界建筑界引起了强烈的冲击波,从而使它被人们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国际建筑风格追求上的否定之否定使人教训非浅,它告诉人们,世界层面斑驳,生活七彩缤纷,人的多元个性要求建筑的多元个性。建筑业必须面向丰富多彩的生活,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提供的一切可能性,设计、建造多种多样功能、结构、造型、色彩、形式、装饰和风格的房屋,用鲜明的个性充分体现时代特点、民族特点、乡土特点、个体特点,用彩虹的颜色美化生活。只有具备鲜明个性的建筑作品才能使人憧憬未来,也才能跨越世纪,走向世界,屹立永远,成为国际建筑星系中的一颗恒星。建筑如此,任何文化艺术都如此,只有具备鲜明个性的文化艺术作品才有永恒的魅力。
上一篇:滇池的喜与忧
下一篇:火箭技术前驱者的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