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地为牢的八股文
明朝初年,为维护政治统治,加强对文人的思想控制,朱元璋规定了一种新的文体——八股文。八股文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严格的规定,是一种有固定模式的文体。这种僵死的文体在明清两代被大加推崇,成为科举取士的应试文体。它的危害也就影响深远了。
形式上,八股文体例源于宋朝经义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领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必须以两句点破题目要旨。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部分展开议论,并且规定四股的每一段中必须有两相对偶的文字。八股文的字数是严格限定的,各部分间相联接的词也是固定的,如“今夫”“尝思”“苟其然”等。
在内容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为范围。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诗经》、《尚书》、《礼》、《乐》、《春秋》,都是被统治者奉为经典的儒家之作。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命题,用朱熹的《四书集注》作解释,考生不得另外发挥。
明代中叶,八股文形式日益成熟和固定成型。并且影响广泛,剧坛上也出现了八股戏,如《五伦全备记》、《香囊记》等。八股文风统治了文坛。文坛一片死气沉沉。为打破这种“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文风,李梦阳等“前七子”倡导复古运动,企图扫除八股文的恶劣影响,但成效不大。到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皇帝诏书颁布:不准再用八股文程式。1906年科举制度被废除,八股文彻底死去。
画地为牢的八股文使得文学作品呆板,僵硬,没有勃勃的生命力,也没有煜煜的光辉。诗文,文风都脱离现实主义而向拟古主义,形式主义发展。作为科举取士的应试文本,八股文令许多人埋头于四书、五经,开口即孔孟,闭口即程朱理学,“代圣贤立言”。千篇同面,万首同源的八股文成为文章正宗。许多有才华的文人也逐渐丧失了创作性,沦为“八股文士”。一种僵死的文体,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控制着中国文坛整整五百余年,这是文学的遗憾也是历史的教训。清代顾炎武的批评说:“八股之害,甚于焚书坑懦。”
上一篇:电视剧《四世同堂》改编的走调
下一篇:病态世界的病态花朵——西方“后现代派”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