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个科学家的经历看人贵有自知之明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奥托·瓦拉赫学生时代曾走过一段弯路,被视为“不堪造就的低能儿”。他考取德国哥丁根大学后,第一学期攻读文学。虽然花了很大气力,但到学期终了时,文学院给他的评语却是:“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食古不化,他写的字比刀割还要一丝不苟。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决不会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懊丧之余,他改学油画。不到半年,艺术大师基于同样的原因,又给他下了个结论:“不是可造之才”。连续受挫,迫使他对自己进行一番深刻的反思。他认识到自己过于刻板,不具备从事艺术创作的才情,却具有适合于科学研究的精细、准确、严谨的个性。第三次他便改学化学。由于他做实验一丝不苟,刻意求精求准,而且计算绝无差错,因而深得教授的赏识。于是,他由“不堪造就的低能儿”变为“前途远大”的高材生。1869年,瓦拉赫获得博士学位。以后他继续努力,终于成为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大师。
爱因斯坦和爱迪生念书时也都受过很大挫折。爱因斯坦因没有学好那些需要记忆的功课——德文、法文、动物学、植物学——而没考上联邦工业大学,被迫重新学习中学课程。中学时的训导主任甚至对他父亲下断言:“你的儿子将一事无成。”爱迪生则因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满足于课内枯燥的说教,被老师认为爱捣蛋,“成绩不佳”,上学才三个月就被勒令退学。但是,在人生道路上,他们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个性和长处,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爱因斯坦避开自己记忆力差、动作较迟钝的短处,选择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对自己感兴趣的空间、时间问题寻根刨底地追究下去,最终使他在物理学上取得辉煌的成就,赶上并超过了牛顿。爱迪生则根据自己好动手做实验、记忆力强的长处,选择了应用技术,成为伟大的发明家。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来自他对自己个性和长处的估计,人贵有自知之明,诚然不假。
上一篇:从《木经》失传说起
下一篇:从詹天佑挂钩想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