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尼格缺乏主见失去了发现电子自旋的机会
1925年1月16日,泡利正式提出了“不相容原理”。它表明,用来表征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4个量子数不可能一一相同。但使泡利迷惑不解的是,他提出的那第4个量子数的“双值性”是用经典方法无法描述的,因为经典物理学中没有相似的量与之对应。就在这一年的1月,美籍荷兰物理学家克罗尼格(R.L.Kroig,1900—?,美籍)提出了电子自旋的想法,这恰好是泡利所需要的。但泡利十分看重严密性,电子自旋概念根本不具备那种精密、完美的性质。当克罗尼格把电子自旋的想法告诉了泡利以后,泡利不但不支持,还说这是一种毫无根据的假设。他劝克罗尼格不要在这方面耗费精力。由于当时的科学家都十分钦佩泡利的判断能力和发现理论弱点的本领,甚至带有点崇拜的性质。克罗尼格也不例外。听了泡利的一番言语后,克罗尼格轻易相信了,他再也没有进一步去发展他原来的设想。但与此同时,埃伦菲斯特的学生乌伦贝克也提出了电子自旋概念,当他们去征求洛伦兹的意见时,洛伦兹通过计算告诉他们,这种想法完全不符合经典的电动力学。但埃伦菲斯特以“做点蠢事也没有什么关系”为理由将他学生的文章寄了出去,电子自旋概念不久就被学术界接受了。如果当初克罗尼格也以“做点蠢事没有关系”来鼓励自己将电子自旋的想法发表出去,那发现电子自旋的荣誉就属于他。克罗尼格的教训表明,征求别人的意见是应该的,但不可缺乏主见一味跟着别人意见走。对自己的想法该坚持的就应该坚持,就是被誉为“上帝的鞭子”的泡利也有打错地方的时候。
上一篇:克劳修斯和他荒谬的“热寂说”
下一篇:兵不厌诈,瓦伦涅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