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冻尘封三十年
作为一种理论概念上的“比较文学”,早在五四时期就已经被介绍到中国来了。不过,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尤其是中西文学的比较是到了近代才开始的。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强行轰开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紧锁的大门,一部分清醒的知识分子开始注意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其中,林纾、梁启超、马君武、伍光建、苏曼殊等做了大量的介绍和翻译西方文学作品的工作,并且在翻译过程中常常进行中西文学的比较。从这时开始,直到四十年代。比较文学在中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如王国维、鲁迅、茅盾、朱光潜、钱钟书等一批卓有成效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前辈。
然而,从1949年往后,由于中国在文学的理论和实践上长期受到苏联文艺理论的影响,这时期中国的比较文学非但没有发展,反而停滞不前,进入了一段沉寂的冰冻时期。当 欧美比较文学蓬勃发展时,前苏联却开展了肃清文艺学中的资产阶级意识和影响的运动,比较文学被列为重点批判对象,被称为“与世界主义的反动体系有着密切联系的反动流派。”这种左的文艺观影响到中国。1950年,中国时代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苏联学者的论文集:《论文艺中的世界主义》。书中把比较文学列为“资产阶级专利”,是为“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张目”。据1955-1977年统计资料表明,在中国大陆,除了中外文学关系和翻译理论探讨的少数文章外,没有一篇文章去探讨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和方法。即便是那些讨论中外文学关系的文章也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其中主要是研究中国文学对苏联文学的接受以及鲁迅与外国文学的关系。直到1979年,钱钟书先生的巨著《管锥编》四卷出版,比较文学的研究才开始解冻,才奏响了中国比较文学全面复兴的序曲。
回顾历史,这段比较文学被冰冻尘封的三十年时间已无法追回。今天,比较文学的发展虽已形成一股潮流,然而却远未达到普及,未形成很大的气候,这显然与三十年的断裂后一时难以复苏有关。
上一篇:冯舒《怀旧集》案
下一篇:刚而被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