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行乞兴学
武训出生在山东省堂邑县(现已并入聊城等县)柳林镇武家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随母亲在市上乞讨。母亲去世后,他既做雇工又行乞。从14—21岁,一直为人扛活。其间在一个姓李的家做工,受尽了虐待和欺侮,干活三年,每年工钱十六吊,可因武训目不识丁,李就做假帐欺诈他,结果不仅赖去了他做工三年的血汗钱,还骗取姐家给他的贴己钱。最后反被诬陷为讹诈,惨遭毒打而被解雇。武训遭到这种冤屈后,并没有认识到这是土豪劣绅对贫苦农民的剥削压迫,反以为是因为自己没有文化,从此而萌发了兴办义学的思想,希望修建义学,为贫寒子弟找到读书的机会。从1859年起,武训背井离乡,行乞兴学。他手拿一杓,肩背布袋,食无定餐,宿无定所。为了积资,有时也受雇于人,以致终生未娶。为了吸引人们求得施舍,二十三岁的武训将自己的头发剪掉一大半,仅在一边留了撮最小的桃型头发,并做各种怪动作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来他昼行乞,夜绩麻,营田产,“苦行”募化30年,积蓄了上万吊钱(相当于纹银两千多两),全部捐献给了他兴办的三所义学。义学建成后,他经常到义塾去,每当看到师生不勤于教学时,或长跪不起,或进行哭劝,感人甚深。然而,由于武训没有文化,便只得把办学的具体事宜委托给了由绅士知识分子组成的首事人(校董)以致学校的体制、教学的内容都是照搬儒学的一套,培养的贫寒子弟后来都成了有功名的士子。结果,武训义丐行乞而创办的义学违背了他的办学初衷而成为清政府培养科第人才的场所。
上一篇:歌剧《伟大的友谊》的遭遇
下一篇:残酷的沸油治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