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李白甘拜下风
唐代的众多诗人中,最优秀的两位是李白和杜甫,后人称李白为“诗仙”,杜甫为“诗圣”。这两个人中,李白游历的兴趣更大,一生到过许多地方,写了很多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大约是由于他总是从雄奇瑰丽的自然景色中汲取灵感的缘故吧,李白的诗写得潇洒奔放、飘逸脱俗。人们读了他的诗,觉得简直像是下凡的神仙写的,所以称他为“诗仙”。
一般来说,李白每次游历真正让他动心的好地方,都会诗兴大发,写出让人拍案叫绝的名篇佳作。可也有例外,像他初游黄鹤楼时,就一首诗也没写出来。为什么会这样?其中还有一则故事呢!
那正是初夏时节,李白由好友高适陪同,来到黄鹤楼前。初见黄鹤楼,李白心中不由得感叹:果然是天下名楼,气派真是不凡。但见那黄鹤楼高踞江边,傲视八方,楼身描金绘彩,楼顶金碧辉煌,飞檐高高翘起。清风吹来,檐铃响起悦耳的叮当声。阳光撒下,全楼发出夺目的光彩。李白见这黄鹤楼修得既雄伟不凡,又富丽典雅,怎能不喜欢它?免不了和高适感慨赞叹了一番。高适说:
“太白(李白字太白),这黄鹤楼的好处,站在楼下,只能见到三分;要登上顶层,才能品出十成啊!”
李白一听,更为兴奋,迫不及待地拉着高适登楼。当时写诗的人很多,诗人们游览名胜,心有所感,吟成诗句,往往就书写在楼面、树身或岩壁上。这黄鹤楼地处奔流不息的长江边,名气又大,历年到此游历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在这儿题诗作赋的也很多。李白和高适上楼的路上,就看见各层的墙上、楼梯侧面的板壁上都几乎题满了诗文。李白观景心切,没有在这些前辈的墨迹前驻留,而是一口气登上了最高层。在这里,凭栏远眺,只见长江之水浩浩荡荡,无边无涯,极目东西,唯见烟波迷茫,水天一色,难分彼此。江对岸的汉阳城在阳光下安静地卧在大平原上,树木葱茏,房屋建筑隐现其中。江心的鹦鹉洲上,此时已长满了绿草,随风摇摆,似乎隐隐约约能闻到青草特有的香气……李白深深地陶醉了——如此美妙的景观,尽管他见多识广,也从来没有看到过。他感到胸中有一种冲动,忍不住要把这美景描述出来,要把他的惊叹、赞美和迷醉抒发出来。一连串流光溢彩的诗句在他的脑海里闪现。他双目炯炯地望着四处的景色,胸脯一起一伏的,像要呐喊,又像要欢唱!
高适是李白多年的好朋友,他自己也是位杰出的诗人。一见李白这副样子,他就明白这位“诗仙”的心已经在诗的王国里飞翔起来了。于是他取来笔墨,笑着对兴奋不已的李白说:
“太白,有什么清辞丽句,不要憋在心里,写出来吧! ”
“我正有此意啊! ”李白自信地提起笔来,饱蘸香墨,来到附近的板壁前,略一沉吟,便欲挥毫。可他的手刚举了一半,却又放下来了。原来,那块板壁上,已经有人题上一首诗了。李白只扫了一眼,便被那诗吸引住了。只见那诗写道: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qī)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末题着作者的名字:崔颢(hɑò)。
这位崔颢,也是唐代的一位诗人,李白和高适都听说过此人。不过他当时并不曾作过太多好诗,名声和成就不仅比不上李白,连高适也比不上。高适见是崔颢的诗作,便想不会很出色,肯定远远不如李白将要吟出的那首诗,所以把那诗草草看了一遍,便对看着板壁出神的李白说:
“太白,那边还有一块空壁,你换到那儿去写吧——我可都等不及了! ”
李白却说:
“你来仔细读读这首诗吧——写得真是太好了!”
高适仍然很不以为然:
“崔颢的诗能好到哪里去?就算好,也肯定比不上你的大作啊!你还是快写吧。”
“你恐怕没有仔细读这首诗吧?它可真是一首难得的佳作啊!你看,诗中既有对昔日传说的追忆,又有对眼前实景的描摹,结尾更是情景交融,含蓄悠远。整首诗读起来,颇有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格调;此外,它在对仗、押韵、平仄方面也都是完美的。我看这不是一首一般的好诗,简直是千古绝唱呢! ”
高适见李白对这首诗评价如此高,心中很受震动,便沉下心来细细地读了几遍,暗暗佩服李白的眼光——这的确是一首上乘之作。但他还是说:
“太白,崔颢的诗虽然好,但我想你的诗也不会差。既然来了,何不题在壁上,让后人作个比较?”
李白默默在心里把自己的诗又想了一遍,觉得确实比不上崔颢,于是他再次提起笔来,在崔颢诗的后面题了这样两句: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后面署上自己的名字:李白。
名闻天下的“诗仙”就是这样谦逊:他勇敢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对一位平凡的诗人的佳作发出了真诚的赞美。他的这种态度不仅没有动摇他在诗坛的地位,反而使后人对他更加钦佩了。
上一篇:黄遵宪变法先驱
下一篇:齐己三天改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