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私奉献的公仆孔繁森
孔繁森是我国山东聊城人,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他18岁参军,在部队干了7年,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孔繁森出生在山东省聊城市堂邑镇五里墩村,他的父母都是老实忠厚的农民,从他记事的那天起,便从他的父母那里得到“清清白白为人,实实在在做事”的教诲。
西藏高原素来有“世界屋脊”之称,这里高寒缺氧,气候更是非常恶劣,而阿里又是西藏最艰苦的地区。那里平均海拔4500米,空气中的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最低气温零下40多摄氏度。
民主改革前,野蛮的封建农奴制严重束缚了当地生产力的发展,藏族群众的生产与生活长期处于原始状态;民主改革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虽说阿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相对于中国其他地区来说,当地的经济发展仍然非常缓慢,群众生活依然处于在贫困之中。
为了改变那里贫困落后的面貌,党区领导决定派遣一个年富力强的优秀干部前往,当自治区领导同志征求孔繁森的意见时,他坚决而干脆地回答:“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
1979年,孔繁森踏上前往西藏高原的路,也就是从那天起,孔繁森暗下决心: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祖国这块神圣的土地,献给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
本来,孔繁森是以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身份入藏的,待他报道时,区党委见他年轻体壮、意气风发,于是,临时决定改派他到海拔4700多米的岗巴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当他们征询孔繁森的意见时,他仍然很痛快:“我年纪轻,没问题,大不了多喘几口粗气。”
上任之后,孔繁森便响应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责任承包制。为了在农牧区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他亲自来到乡试点,试验成功后,他又亲自带动大家把经验在全县推广。
在岗巴工作的三年中,孔繁森几乎跑遍了全县乡村牧区的每一个角落,每到一地,他访贫问苦,宣传党的政策,和群众一起收割、打场、挖泥塘,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有一次,孔繁森骑马下乡,从马背上摔下来,昏迷不醒。当地的藏族群众抬着他走了30里山路,把他送到医院抢救。当他从昏迷中醒来时,看到很多藏族群众守护在身边。1981年,孔繁森奉调回山东离开岗巴时,藏族同胞依依不舍地含泪为他送行。
在西藏工作3年,孔繁森深深爱上了这片壮丽、神奇的高原,深深爱上了这里的藏族人民。同时,他也深深感受到当地群众要求改变贫穷面貌的迫切愿望。回到山东后,他曾表示:“我这条命,是藏族老百姓给捡回来的。如果有机会,我愿意再次踏上那片令人终生难忘的土地,去工作,去奋斗!”
孔繁森已经对西藏这片土地产生了深深的感情,正是因为如此,使得他决定要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祖国西部的这片土地。
光阴似箭。1988年,工作几经调动的孔繁森已担任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这时,又一次严峻的考验摆在他面前。1988年,山东省在选派进藏干部时,认为孔繁森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西藏工作的经验,便准备让他带队。当组织上征求他的意见时,孔繁森还是那句话:“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
其实,此时的孔繁森家里的困难并不少:首先是他自己,身体状况不如从前了;其次,三个孩子尚未成年,尚需要有人照看,而妻子已经动过几次大手术了。
他这么一走,再次把全家的生活重担又要压在妻子一人肩上,这对于体弱多病的她,实在是大的考验啊。他不会忘记第一次进藏时家里的情景:有一次,他去刨地瓜,5岁的儿子没人照看,掉进地窖里爬不上来……孔繁森觉得对不起妻子,对不起孩子。
如今,老母亲已经90岁了,孔繁森心想,此去山高路远,一走就是三五载,万一老母哪天离开人世,临别母子不能见最后一面,该有多伤心!说实在的,他真不忍心抛下年事已高的老母啊!但是,想到自己是国家干部,是公家人,他硬是撇去任何的不舍之情。
临行前,孔繁森双膝跪在老母面前,抱住娘的双腿失声痛哭,哽咽着说:“娘,儿要出一趟远门。”
娘问:“去哪儿?几天能回来?”
孔繁森擦干眼泪说:“时间不长,是去北京学习……”
在母亲年迈、三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孔繁森再次带队进藏,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为了发展当地教育事业,他跑遍了全市8个区县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村办小学,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了80%。
全市56个敬老院和养老院,他走访过48个,给孤寡老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西藏偏远的地区医疗卫生条件差,他每次下乡的时候,都特地带上一个医药箱,买上几百元的常用药,送给急需的农牧民,一个医药箱虽然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但对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却往往是雪中送炭。
1991年,一次车祸把他摔成了严重的脑震荡,颅骨骨折,高烧昏迷。一天,他正在住院治疗,却得知一所学校发生了问题,于是,便不顾高烧未退、眼睛充血,骑着自行车赶到学校现场处理。
有一次,听说孔繁森要延长在藏时间到阿里工作,好心的同志劝他:“你是山东的干部,已经先后两次进藏,该吃的苦也吃了。凭你的政绩和能力,回去一定可以干得更好、进步得更快。”
听了这话,孔繁森的神情顿时严肃起来:“怎么能说我是山东的干部呢?我们共产党员无论在哪里工作都是党的干部。越是边远贫穷的地方,越需要我们为之去拼搏、奋斗、付出,否则,就有愧于党,有愧于群众。”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这一任命意味着孔繁森将继续留在西藏工作。阿里地处西藏自治区的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
阿里的面积相当于两个山东省,而人口仅有六万,地广人稀,这里长年气温零度以下,最低温度达零下40多度,每年7~8级大风占140天以上,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使许多人都望而却步。
然而,孔繁森面对人生之路的又一次重大选择,依然是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人民的需要。
在担任阿里地委书记期间,为了摸清实际情况,孔繁森常常深入调查研究,求计问策,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不到两年的时间,他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
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外出时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个人影。他们饿了就吃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旅途中虽然艰苦,孔繁森却充满乐观,并风趣地对随行人员说:“快尝尝,这是上等的矿泉水,高原没有污染,等我们开发出来了,让外国人花美元来买!”
孔繁森先后两次进藏,这时已在高原工作6年。按说,他现在应该东进返乡。然而,他却接受了一项更艰巨的任务,驱车向西,奔赴自然条件更恶劣的地区,挑起阿里地委书记的重担。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崇高、忠诚和无私,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
就像那许许多多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都献给了西藏高原的先辈那样,党和人民的好儿子孔繁森,也把他那高大的身躯融入了这片壮丽、神奇的土地,在无数人的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上一篇:施琅——统一台湾的大将军
下一篇:曹参——文韬武略的汉朝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