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有建树的政治家李斯
李斯 (? ~公元前208年),战国末期楚国上蔡 (今河南上蔡县西)人,是后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秦代著名政治家。
李斯出生在生活贫苦的平民家庭,早年曾担任本郡小吏。他不甘心终生贫贱,毅然辞去吏职,师从著名学者荀卿,学习帝王之术。学业有所成就之后,觉得当时大国争强兼并,正是布衣之士施展才干的大好时机。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与荀卿辞别,踏上了西行的路程。不久到达秦国都城咸阳 (今陕西咸阳市),投奔丞相吕不韦门下当一名舍人。很快得到吕不韦的赏识,保荐他担当侍卫秦王的郎官。他乘机劝说秦王嬴政扫灭诸侯,统一天下,成就帝业。他也由长史晋升为客卿,开始执掌朝政,身居廷尉要职。秦王嬴政二十六年 (公元前221年),秦国终于灭亡关东六国,建立秦朝。李斯作为朝廷重臣,为巩固国家统一,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作出了很大贡献,于是升任丞相。秦始皇死后,李斯和赵高密谋,矫诏使始皇长子扶苏自杀,拥立少子胡亥为帝,史称秦二世。后李斯遭受赵高陷害,于秦二世二年 (公元前208年) 七月,在咸阳被杀。
秦王嬴政初即位,正值秦国强盛、关东诸侯畏惧的政治局势。李斯劝说秦王把握这一翦灭诸侯、成就帝业的良好时机,以免关东六国重新振兴。他又向秦王献出削弱和灭亡关东六国的策略: 首先,秘密派遣谋士携带金银财宝游说关东诸侯。各国的达官名士可以用钱财收买的,就厚赠财宝结好,对于那些忠正廉洁不可动摇的人,就让刺客用利剑刺死。千方百计离间各国的君臣关系,使其内部不能团结一致,然后再派精兵良将进击。秦王采纳了李斯的计谋,削弱了六国的力量。李斯也因功由长史升为客卿。
正当李斯步步向统治高位攀登的时候,秦王下令 “逐客”,李斯也在被逐之列。这时李斯上书秦王,力陈 “逐客”之过。他历数由余、百里奚、商鞅、张仪等客卿对秦国的巨大贡献,指出秦国自穆公、孝公、昭公、惠王、昭王以来,所以能国富兵强、蚕食诸侯,皆因客卿之功。如果秦国 “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富利和强盛。又说: “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士不产于秦,愿忠者众。”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怨,只能使自己内部空虚,且会结怨于诸侯,这是危险的举措。李斯的这封《谏逐客书》,不仅情词恳切,也符合秦国的历史和现实,颇有见地,遂成为文学史上的名篇。秦王见到这封上书,立即撤消逐客之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而且对李斯更为倚重。经过这场周折,秦国保持了吸收并使用外来优秀人才的传统,外来的客卿也在秦国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秦国终于灭亡了关东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李斯和丞相王绾等人共同议定了皇帝名号,以及有关的礼仪制度。嬴政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李斯向秦始皇建议,平毁全国各地的郡县城池,销坏各地的兵器,以防止战端再起。他反对王绾提出的立诸子为王的建议,主张以郡县制取代周代的分封制,得到秦始皇的赞同。于是秦朝子弟宗室一律不封王,功臣也不封为诸侯,在全国地方建立郡、县两级政权,郡守县令由朝廷委派。这种中央集权制的实行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秦朝廷中对废弃分封、实行郡县制的认识并不一致,时常发生争论。
秦始皇三十四年的一天,始皇在咸阳宫举办酒席,大会朝臣。仆射周青臣称颂秦始皇实行郡县制,使人民安乐,不再有战祸; 博士淳于越则鼓吹效法古代,封子弟功臣以为枝辅。秦始皇下令群臣开展讨论。当时李斯已是丞相。他说:时代不同,制度也应该有所改变,以合时宜。当前的政治形势与三代大不相同,没有必要效法三代,实行分封。这种分封制的老调重弹,实际上是宣扬战国时代的私家学说,非毁秦朝的法教制度。如不加以禁止,就会导致思想和舆论的混乱,皇帝威望的下降,臣属也会结为持不同政见的朋党。因此他请求秦始皇下令,毁去儒家《诗》、《书》和百家之言,只保留医药、农林和卜筮之书。青少年要学习,则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这个建议也得到秦始皇的采纳。李斯的这一番话不仅结束了秦朝关于分封和郡县的争论,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而且在朝廷确立了法家思想的独尊地位,对于当时的学术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李斯又协助秦始皇明法度,定律令,统一车轨、度量衡,统一文字,推行较篆书简便的隶书,扩大了文字的使用范围。他还陪同秦始皇巡狩四方,制定了北防匈奴、南服南越的政策。这些都有利于封建的君主集权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强盛。
李斯作为战国后期法家理论的实践者和秦代的著名政治家,所献计谋多为秦王嬴政采纳,加快了秦国灭亡六国、实现统一大业的步伐; 秦王朝建立后,他辅佐秦始皇,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建立君主专制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他后期参与废杀扶苏拥立胡亥的阴谋,陷害集法家学说大成的韩非,上书劝二世皇帝行“督责”之道,都是顾及一己之利,在客观上加重了人民的苦难,也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但从总体而言,李斯不失为秦代多有建树的著名政治家。他辅佐秦始皇开创的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沿续了2000年之久,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上一篇:医圣张仲景
下一篇:卓越的政治家和史学家司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