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名相姚崇
姚崇 (公元650~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后因避唐玄宗开元年号,改名为崇。唐代陕州硖石 (今河南三门峡市南)人。
姚崇早年,勤奋好学,中 “下笔成章” 举,被任命为濮州(今山东鄄城北) 司仓参军,后升为夏官郎中。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军队攻陷河北数州,许多人都提出对策,惟有姚崇的分析,周密有条理,武则天很惊奇,越级提拔为夏官侍郎。圣历元年 (公元968年) 又任命为夏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后来由于姚崇敢于说真话,武则天很高兴,有一次曾赏给他白银1000两。
武则天的内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飞扬跋扈,姚崇早就看不惯了。神龙元年 (公元705年),张柬之、桓彦范等趁武则天病重,密谋杀死二张兄弟,姚崇也参与行动。他们率领500羽林军,进入玄武门,把二张杀了。不久武则天退位,唐中宗再当皇帝。姚崇看到中宗昏庸,以武三思为代表的武氏势力仍然很大,为了避免遭受暗算,便离开朝廷,先后到亳州、宋州、常州、越州、许州担任刺史。
唐睿宗即位后,又把姚崇调到朝廷当宰相。中宗时期,韦后和安乐公主控制政权,大肆卖官,只要交钱30万,就可以做官。当时人称买来的官为“斜封官”。姚崇与同朝宰相决心改革这种弊政,罢免斜封官数千人。
唐睿宗也是个昏庸的皇帝,软弱无能,大小事都要听妹妹太平公主摆布。太平公主为了独揽大权,把持朝政,嫌太子李隆基不听话,想另换一个听话的太子。为了保护李隆基的太子地位,姚崇和宋璟向唐睿宗秘密建议,将太平公主和他的丈夫武攸暨都安置到东都洛阳去,以削弱她的势力。因而遭到太平公主的忌恨,结果被贬为申州刺史,宋璟为楚州刺史。后来姚崇又任徐州、路州刺史、扬州长史、淮南按察使、同州刺史等职。
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先天二年,玄宗派人把姚崇叫来,说要任命他为宰相,姚崇并不表示感谢,而是说,我有10个要求,先说给陛下听听,如陛下不答应,我就不当这个宰相。
姚崇10个要求的内容是: 以仁恕为先,不搞严刑峻法; 不要因贪求边功,而在边疆上对外发动战争; 执法从亲近的人开始,佞臣犯法不得免罪; 不让宦官干预朝政; 正常租赋之外,禁止任何苛捐杂税;不用外戚担任台省等中央要职;尊重大臣,待臣以礼; 允许群臣说话提意见;禁止建造佛寺道观; 防止外戚专权。这些都是针对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时政治上的弊端,提出来的整顿意见。玄宗表示一一接受。第二天任命为宰相,封梁国公。
姚崇提出这10条要求,说明他对改革当时弊政已成竹在胸,这10条正是他任宰相后的施政纲领。
姚崇首先从整顿吏治下手。自中宗以来,皇亲国戚弄权卖官,太平公主、安乐公主开府置官属,使政府机构臃肿,官吏太多,俸禄开支太大。他便大量裁减冗员,撤销闲散机构,罢免员外官、试官、检校官等。并让有政绩的都督、刺史和京官互相交流,提高中央和地方机构的办事效率。严格选用县令,并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对新任县令进行殿试,45名不合格的被取消任命资格。
中宗以来,皇亲国戚专权,政局不稳。姚崇注意不让皇亲国戚掌握朝廷大权,抑制诸王势力。姚崇规定,凡诸王和驸马奏请,未经皇帝批准,不能执行。从开元二年起,又先后把诸王调离京城,去外地做刺史,而且不让他们掌握刺史实权,实权掌握在由皇帝另派的官员手里。诸王和亲属犯法,也严惩不贷。薛王李隆业 (玄宗异母弟) 的舅父王仙童犯法,玄宗想宽恕,姚崇坚持按法办事。
武则天以来,皇后、公主、外戚等纷纷建造寺院,广度僧尼,侵占土地,耗费资财。僧尼免纳赋税,逃避徭役,“度人为僧无穷,免租庸者达数十万”,弄得“人怒神怨,众叛亲离”。姚崇举了大量历史事实向玄宗说明,信佛于国于民都没有好处,“但发心慈悲,行事利益,使苍生安乐,即是佛身。何用妄度奸人,令坏正法?” 于是玄宗下令裁减僧12000多人,并下令禁止百官与僧尼道士往来。
中宗、睿宗以来,奢靡成风。姚崇提倡节俭,在他影响下,玄宗禁止后妃以下穿戴珠玉、锦绣,并关闭了两京织锦坊。姚崇自己生活俭朴,府第简陋。
唐初,宗室功臣食封者只二三十家,封户最多一两千户。中宗时食封者达140余家,封户多者上万。封邑租赋皆由封主专收,除额定者外,又增收附加杂税,百姓苦不堪言。姚崇规定,封户只向封主缴一定的租赋,其他苛捐杂税一概免除。又规定封主的租税由政府统一征收,封主再向政府领取,不得直接向封户征收,减少了封主的私自加税。
开元四年,崤山以东发生蝗灾,老百姓认为是天降之灾,只是烧香叩头,不敢扑灭。姚崇上书说: 蝗虫是害虫,应该扑灭。蝗虫有夜间赴火的习性,只要点起火来,再在旁边挖坑,引诱蝗虫往火上飞,边烧边埋,可以全部消灭。于是派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捕蝗。汴州刺史倪若水说: 蝗虫是天灾,灭蝗靠修德。拒不接受捕蝗命令。姚崇怒斥他说: 古代好的地方官,蝗虫都避开他那里,据说是修德可免蝗灾。现在你那里出蝗虫,难道是你无德所致! 看着蝗虫吃庄稼不救,今后老百姓饥饿,你当刺史的,怎么交代?
开元初期,“承权戚干政之后,纲纪大坏”。姚崇 “善应变成务”,大刀阔斧进行整顿,改革各种积弊,终于使唐朝的社会经济又走上了健康的发展道路,促成了 “开元之治”局面的出现。
姚崇在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时,三任宰相,处理政务,虽然几起几落,但终能得到机会,整顿积弊,拨乱反正。他坚持的信条是“为政以公”,“以公灭私”,“以不贪为宝”,“耸勤廉之节,塞贪竞之门”。逝世后,玄宗下令为他撰写碑文,碑文中称他: “位为帝之四辅,才为国之六翮,言为代之轨物,行为人之师表。”今天看来,不算过分。唐代有宰相360余人,司马光认为最著名的有4位,姚崇是其中之一。
上一篇:广征博取中州文献的李时灿
下一篇:开创闽国的王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