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家皇甫谧
皇甫谧 (公元215~282年),字士安,幼名静,晚年自号玄晏先生。祖居西晋安定郡朝那 (今甘肃省灵台县),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医学家。
皇甫谧祖上原是名门望族,后来家道中落,到他这一代时已经十分贫苦。自幼父母双亡,只得过继给叔父,并随叔父迁居至新安 (故城在今河南新安县城西50里)。由于家庭的过度溺爱,到十七八岁竟 “未通史书”,依然游荡无度,当地人 “或以为痴”。叔母任氏看到这种情况,非常痛心,多次劝他悔改,但他却误解了叔母的用意,有一次竟采摘些野果兴冲冲地回来孝敬叔母,叔母气愤地将野果摔在地上责备他说: “《孝经》 中言,三牲之养,犹为不孝。孝莫大于欣亲,汝今二十, 还是志不存教, 心不人道, 有什么可安慰我呢?你若真心孝顺,就应修身笃学。”叔母语重心长的教导,使皇甫谧深受感动,自此,他发誓悔过自新,改弦更张,便拜同乡人席坦为师,认真攻读经书,钻研各种学问。由于家贫,常常 “带经而农”,边耕边读,勤奋不已。思想渐渐成熟,遂博览医籍,通晓百家,性格变得沉静寡欲,而志向远大,以著述为务。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赫赫有名的学者,品德高尚的人。
皇甫谧生于东汉末年,成长于曹魏,死于西晋。在六十余年的生涯中,经历了三次社会巨大的变化,战乱不休,腐败黑暗,致使经济破产,疾疫流行,造成了 “海内凶荒,天下奔流,白骨盈野”,“三十余年,人众之损,万有一存”的悲惨景象。皇甫谧目睹了这些社会的惨状,万分感慨,决心隐居不仕,魏国的地方官举他为孝廉,他不答应,极有权势的相国司马昭,亲自请他出来做官,也予以拒绝,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后,又屡次下诏请他当太子老师,他又以有病而谢辞。仅于晋太始四年 (公元268年) 向武帝上表,借书一车,晋武帝为表“礼贤下士”之德,居然送了一车书给他,他终日埋头阅读和从事著述,所著的诗、赋、颂、论很多,又撰写了 《帝王世纪》、《年历》、《高士传》、《逸士传》、《列士传》,及《玄晏春秋》等,并重于世。西晋文人左思构思10年,写成一篇 《三都赋》,请皇甫谧为赋作序,因文章写得好,传抄人很多,洛阳的纸张为之涨价。因而,后世有“洛阳纸贵” 的典故。
魏高贵乡公曹髦正元元年 (公元254年),皇甫谧40岁时,叔母去世,叔父的儿子已成年,遂返本宗,还归故里。不幸,在他42岁那年,突然得了风痹病,半身不遂,右脚偏小,兼苦耳聋,这对他的精神和肉体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在疾病的折磨下,他47岁又轻信服了 “五食散” 可以却病延年的邪说,以图挽回 “躯半不仁” 的身体,结果反而加重了病势,这使他觉得“虽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不过是“游魂” 而无济于世,于是他发奋研究医学,以百折不挠的精神,穷搜博采,收集了大量的医学著作,进行认真研究,“习览经方,手不辍卷,遂尽其妙”,在学习医学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劳动。
皇甫谧在医学上的主要贡献,就是对针灸文献进行整理,晚年的皇甫谧,以全部精力从事医学著作,他长期患病,主要用针灸医治,也最有体验,因此他矢志要编纂一部针灸学专著,从事这方面研究所花的功夫最多。
针灸术是祖国医学对世界医学独特的创造与贡献,它起源很早,秦汉前治病以针灸为主,所以,我国古代的著名医家,都擅长针灸,重要医籍基本上都有针灸的内容。皇甫谧根据《素问》、《针经》(即《灵枢》,以上两部书合称 《内经》) 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不同内容,分类归纳,“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编撰而成一部针灸学巨著《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 (也称《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
明万历二十九步月楼刊本
《针灸甲乙经》共12卷,128篇。基本内容大体分为两类,1至6卷,是论中医的基本理论与针灸学的基本知识。7至12卷,为临床治疗部分,包括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和主治俞穴。书中共介绍穴位654个,并采用分部依线的排列方法,划出了头、面、项、胸、腹、背、四肢等35条线路。共载各科病症150余种,列俞穴近千条,奠定了针灸治疗学的基础。
这部著作,对我国针灸学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后来的针灸学著作,都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宋时代,朝廷的医学机构,都以该书作为针灸教材,把这部书看做是中医针灸学之祖。公元5世纪,传到日本和朝鲜,后来,日本天皇仿效唐制设立医学校时,也以此书为针灸教材。至今,有的国际针灸组织,还把这部著作定为确定穴位的参考书,可见它影响之深远。
皇甫谧在贫病交加中能够取得这样大的成就,实令人敬佩,后人为纪念他在文学、史学、医学上的伟大功绩,在家乡建造了一座贤人祠,直到今天,人们依然怀念他。
上一篇:金元名医张从政
下一篇:长于总结治国安邦经验的吴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