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和平大会”召开
子不能庇父,君无可保臣。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
——(元)施惠《幽闺记》
早在鄢陵之战前,各个国家都因为晋楚之间连绵不休的争霸战争而疲惫不堪,于是产生了第一次弭兵会盟。
公元前579年,介于晋、楚两大国之间的宋国大夫华元,既与晋国执政卿栾武子有交情,亦与楚国令尹子重交好。华元得知晋楚互派使臣之事,便于是年冬天,“如楚,遂如晋,合晋、楚之成。”华元奔走于晋、楚之间,以调解晋楚的关系,促成晋楚之和。公元前579年(鲁成公十二年),在华元的策划下,晋卿士燮与楚公子罢、许偃在宋国的西门之外会盟。盟曰:“凡晋、楚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灾危,备救凶患。若有害楚,则晋伐之;在晋,楚亦如之。交贽往来,道路无壅;谋其不协,而讨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坠其师,无克胙国。”
然而第一次弭兵会盟四年后就爆发了鄢陵之战,和平会议失败。
▲京剧赵武子脸谱
和平很快化为泡影,接下来鼓吹和平的是宋国的向戌。
知识链接 以地为姓
在我国古代,是只有氏没有姓的,而那个时代人们称呼他人,是根据身份地位等结合对方的名一起称呼。所以赵武子,意思是“那个居住在赵(地名)名字叫武的大贵族”,如果赵武子被国君转封或者失去了赵这块土地,他就不能被称为赵武子。到了战国时代,才正式有了姓。比如赵武子的后代都以赵为姓。
向戌在宋国是左师,却是个实权派人物,宋国的几任国君都很器重他,而且向氏也是出身于公族的大家族。自华元之后,向戌采取了亲晋政策,对南方强大的楚国也采取谦恭亲和的态度,使得自楚庄王之后的几十年当中,一直没有受到楚晋两国的侵犯,反而跟在强大的晋国后面东跑西颠,不时地捞到不少的好处。这个向戌很善于与强者搞好关系,无论是晋国的魏绛、智罃、荀偃、范文子士匄,还是现在掌权的赵文子赵武,他都过从甚密,就连和楚国的令尹(相当于宰相)子重、屈建都关系不错。因此智罃、荀偃、士匄奏请晋悼公姬周攻打偪阳,打下偪阳后,将其送给了向戌。向戌又将偪阳献给了自己的国君宋共公。宋共公因其功大,将合地封给向戌作为食邑,因此又称合左师。
向戌前去晋国,对晋国执政赵武子道:“这个天下,小臣与敝国君想我中国百余年来征伐不断,不是大国吞并侵犯小国,就是大国之间互相厮杀,一场战争下来,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百姓流离失所,孤苦无依。因此,敝君与小臣就想了一个消弭兵灾的办法,在我们宋国召开诸侯大会,推选盟主维持天下太平,我等诸侯国向盟主国每年上贡礼品。如果哪个国家不遵从,再起杀伐,侵犯别的国家,盟主可率天下诸侯共同讨伐。如此,就可以从此天下太平了,百姓们也能安居乐业了。”
赵武子为嬴氏赵姓,名武,谥号为文。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赵氏孤儿,一生致力于恢复赵氏和晋国的荣光。可以说,在其执政期间,晋国大夫比较团结,而且能够遵从国君的号令,赵武子则担心因为对楚熄灭战火,失去外敌,反而加剧内部的战火。
于是他推辞说道:“我要召集其他五卿商议,然后奏请国君同意了才行。单我们晋楚两家同意还不行,东边的齐国,西边的秦国,也是大国,势力也不弱呀,也得征求人家同意。另外,像燕、吴、郑、曹、陈、蔡、许、卫等国也得通知到会才行。少一个国家都不行呀。”——他的话语中,默认楚国是同意的,也知道向戌会促成楚国的同意。
不久,赵武子召集韩起、范鞅、荀吴、魏嬴、羊舌肸等人商议。另一位晋国名臣韩起说道:“兵器者,民之残也,既耗费了国库的银子,也会给小国带来灭顶之灾。既然有诸侯国存在,又怎么能消灭兵器带来的灾难?虽然实际上不可行,但也要答应下来才是。若不去,楚国去了,楚国必定赢得诸侯们的信任和好感,我们晋国今后还有什么资格当盟主呢?”
于是晋国得出结论:“既然诸位都认为要去,那么赵武将亲自参加。”并且要成为盟会中的执牛耳者。
公元前546年五月,赵武带着荀盈、羊舌肸一行来到了宋国的都城(遗址在今商丘睢阳区附近),郑国派良宵也来了。宋平公子成亲自设宴款待赵武一行。到了六月份,鲁国的叔孙豹,齐国的庆封、田文子,楚国的屈建也来了。到了开会这一天,楚晋齐秦鲁郑陈蔡卫郑滕邾许等来了十三国家,加上宋共有十四诸侯国家参加。
盟会发起人宋国定下了弭兵之会的中心思想:“兵器,乃是凶器,不祥之物。自平王东迁以来,诸侯争战从未休止,最受苦的是天下的老百姓,最受苦的是我们这些小国家。武王定鼎天下的时候,分封的诸侯最少也有上千个,天下的诸侯臣子们都享受着太平盛世,都能和睦相处。近一百多年,天天都在打仗,年年都在征伐,大国欺负小国,大家可以算一下,现在诸侯国剩下不到二十个。战争给诸侯们、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百姓们都活不成了。”宋国给出了盟会的目标:“我的建议是大家商量一下,推举一位盟主,我们这些小诸侯国每年给盟主上送贡品,盟主必须保护我们不受兵灾。哪个诸侯若违背了盟约,盟主就带领大家去讨伐他。”
参与各国并没有意见,但是却为谁是盟主的问题,争斗了百年的晋楚两国,继续唇舌交锋。
晋羊舌肸说道:“我们晋国本来就是盟主,何必要推选呢?”
楚伯州犁笑道:“我们楚国也是盟主呢,不信你问一下蔡国、陈国。”
最后经过多方奔走调解,得出了解决的办法:互相承认。楚国承认晋国是盟主,晋国也承认楚国是盟主。
有感于自己时日不多,而且面对国内卿大夫的蠢蠢欲动,无奈的赵武子说道:“我们同意,但是秦国、齐国与晋楚相比,规模实力不相上下,我们不能让齐国屈服,就好比楚国不能让秦国屈服一样。那么只能得出次等的结果了。”
盟会的结论是除了齐秦两国,其他诸侯必须既给晋国上贡,也须给楚国上贡——缴纳“成”。
▲弭兵会盟
消息传出,事不关己的齐、秦两国迅速离开,而晋楚两国则明争暗斗地继续在盟会上研讨和平细则。
7月,盟会典礼。等到东道主宋国君念完盟书,饮完了鲜血,楚国屈建嚷着先签名,赵武正欲发火,羊舌肸一拉他的袖子劝道:“要务德,何必争先?”他就退了下来。屈建先签完字后,紧接着晋、宋、郑、卫、陈、蔡、许也先后签了字,只有滕国、邾国不肯签,鲁国的叔孙豹一咬牙道:“我们鲁国和宋、郑一样,他们签,我们也签。”当即也签了名。
此次会盟,除了部分国家,基本上落了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只有赵武子郁郁寡欢。归国的途中,赵武子接受天子的宴请。天子使者称赞赵武子结束战乱,为大地带来和平,吹捧说其功德和大禹一样。赵武子回答:“只恐犯下罪孽,岂敢有他图?我们这些人苟安于世,朝不虑夕,哪有什么长远计划啊?”这里诞生了成语朝不保夕。
事后,天子的使者预测说:“我担心赵武子命不久矣!作为大国执政,没有奋发的精神,只能得过且过,怎么能得到神明的庇护、国君的尊重和百姓的爱戴呢?”果然,赵武子归国后不久去世,临终说:“我屈辱地结束晋楚争霸,这种外敌的消失一定为晋国带来内乱啊。”
这次弭兵会盟后,楚国、齐国、晋国都先后陷入了内乱,进入大夫主政的时代,大规模争霸战结束了。
知识点思考 为什么第一次弭兵会盟不能持久?
晋、楚第一次弭兵之盟非常不稳定。晋楚两国长达半个世纪所积的仇隙并非一朝一夕或一个盟约所能化解,晋楚双方在形势对自己不利时,都希望通过暂时的休战而得以调整;而当形势好转时,就会撕毁盟约,发起新的进攻。并且从法理和参加方来说,缺少了很多制约和监督者,这也让盟会很失败。
上一篇:“其无后乎”的诅咒-春秋故事-春秋时代历史
下一篇:“霸”的权力和责任-春秋故事-春秋时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