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保卫华夏
中原华夏之地,对于四境蛮族,有一个笼统的称呼,即“北狄”、“西戎”、“东夷”和“南蛮”。这是以地理方位来命名,但是这些蛮族的居所并非固定不变。迁移是司空见惯之事,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戎人不独居于西方,也大量迁移至中原北部,甚至与华夏诸侯国混居。戎人不仅是西戎,也包括北戎。有时也称为“山戎”,大约是因为居住于北方之山区。
蛮族与华夏族之最大差距在于文明程度,中原文明与四境蛮族相比,至少领先一千年。地处边缘之诸侯国如楚国、秦国和晋国等,文明程度逊于齐、鲁和宋等国,颇染蛮族之风气。好勇尚武之风甚浓,军国主义色彩非常明显。
骊山之变后,北方及西北之蛮族势力大为崛起,对华夏文明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诸侯国与蛮族的战争不断增加,秦国人以无比的勇气连续击败西戎人,大大缓解了中原之外患。公元前713年,秦军大败西戎亳王,铲平其基地荡社;公元前704年,秦军进攻荡氏,消灭这支西戎部落;公元前697年,秦军讨伐彭戏氏(西戎的一支);公元前687年,秦军击破邽戎和冀戎。
在中原诸侯中,以郑庄公的攘夷成就最为杰出。公元前714年,北戎南侵郑国,在郑军的打击下几乎被全歼;公元前706年,北戎入侵齐国,郑军入援并且再次击退北戎人,取得攘夷之战的胜利。
到了齐桓公时代,北方的山戎和赤狄再次成为中原华夏国家的严重威胁。
公元前664年(齐桓公二十二年),山戎的军队进攻燕国。燕国抵挡不住,向齐国求援。齐桓公与鲁庄公在济水紧急会晤,商讨联合出兵讨伐山戎的事宜。鲁庄公貌合神离,借口道路遥远,劳师远征,于事无补,拒绝出兵。
鲁庄公的暧昧态度令齐桓公十分不痛快,但是军情吃紧,在管仲的提议下齐国毅然独自承担起救援燕国的使命。
齐桓公亲征,管仲和隰朋为先锋,率领齐国的大军进入燕国境内。在强大的齐国军队反击下,山戎军队被打败了,被迫退出燕国。
为了进一步打击山戎的势力,齐桓公反客为主,向山戎盘踞的腹地挺进以扩大攘夷成果。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攘夷军事行动,在齐军的凌厉攻势下,山戎屡战屡败,向北逃窜。管仲和隰朋率领齐军一路追击,一直打到令支(今河北迁安)和孤竹(今河北卢龙)一带。
虽然齐军大获全胜,但由于对地形不熟悉,在返回途中竟然迷失了方向。此时正是寒冬的季节,如果不能迅速找到归途,军队将面临严寒气候下的灭顶之灾。关键时刻,管仲和隰朋两人的智慧挽救了齐军的命运。
管仲根据“老马识途”的经验,让几匹老马在前面带路。大军跟在老马的后面行走,终于找到了返程的路。但军队又陷入另一个困境,即找不到饮用的水源。隰朋分析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只要找到蚂蚁,蚂蚁窝口堆的土如果有一寸厚,向下挖一仞(八尺)就会找到水源。”在隰朋的提示下,最终果然找到水源。这样,齐军终于安全地返回到燕国。
这是齐国“攘夷”战略的一次巨大的胜利。
北方的山戎经此役重创后的一段时间内无力发动对中原的进攻。
燕庄公对齐国的出兵援助感激涕零,齐军班师回国时,燕庄公一路相送,一直送到了齐国的境内。这时齐桓公又不失时宜地作秀,他对燕庄公说:“除了天子之外,诸侯相送是不出国境的,我不可以对燕国无礼啊。”于是将燕庄公踏入齐国境内的这段土地,全部割让给燕国。
齐国这一次功夫可做到家了,帮燕国打仗,非但没有收燕国的好处,还慨然赠地。并且突出“尊王”的道义,俨然是古代的活雷锋,是正义的化身。但齐桓公并非一无所获,他所收获的是政治资本,是巨大的国际影响力。齐国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出现在诸侯国面前,所以《史记》上说:“诸侯闻之,皆从齐。”这是攘夷之战的最大回报。
山戎在齐国的打击下遭到重创,但是华夏诸国的夷族之患远远未结束。另一支蛮族部落赤狄比山戎更为凶悍并更为野蛮,对中原的危害也更大。
赤狄是北狄的一支,居山西东南,这是华夏族面临的最强悍的劲敌。
公元前662年,赤狄的军队进攻邢国。邢国不能抵挡,就向齐国发了一通告急文书,请求齐国给予军事支援。齐国军队刚在前年救燕之役中与山戎血战,军队伤亡也不小。齐桓公对于邢国的请求略有犹豫,管仲劝桓公道:“戎狄像豺狼一样贪得无厌,中原各诸侯国则是我们的同族。相互亲近,是不能见死不救的。要忧患与共,同仇敌忾,请对邢国进行军事支援。”
管仲的见识确实非同凡响,敏锐地发现当前矛盾主要是华夷之矛盾,捍卫华夏一族是齐国之历史使命。后来孔老夫子对管仲评价甚高,没有管仲的“攘夷”政策促使华夏族在抗击蛮族的一致性,就没有后来奠定中国文化基础的诸子百家文化了。
齐桓公听从管仲的劝告,以大局为重。于公元前661年率领大军前往邢国,击败了赤狄的入侵。但两年后(公元前559年),赤狄再次侵入邢国,这次更加来势汹汹。齐桓公纠集宋国与曹国的军队,对邢国开展第二次的军事援助。当齐、宋和曹三国联军进入邢国境内时,邢国的军队在赤狄的打击下已经完全丧失信心了,军队正面临全面的崩溃。一见三国联军赶到,邢国军队再也无心恋战,“哗”地一声,全部逃到了三国联军的阵营中,剩下来的作战任务就交给了三国联军。
经过一番苦战,赤狄军队败走。但是邢国的都城已经基本上被毁灭了,由此可见这场战争的残酷。在齐国的主持下,邢国的战后重建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首先是重建都城,地址选在夷仪(今山东聊城西南),齐、宋和曹三国联军帮助邢国人修筑都城。为了防止赤狄的再次入侵,齐国留下一千名官兵与一百辆战车,帮助邢国人守卫都城。
这是赤狄势力最嚣张的时期。在进攻邢国的同时赤狄的兵锋又指向卫国。
公元前660年,赤狄侵卫国。卫懿公有个癖好,就是喜欢养鹤,还给这些鹤封了禄位。每当带鹤外出时,让鹤乘坐大夫专用的马车,这鹤可真是比人还高贵许多啊。卫懿公这种荒唐侈靡,让国内的百姓很反感。赤狄军队来犯,卫懿公命令军队出战时,军队中的怨气甚大,嚷嚷道:“派这些鹤去抵挡敌人吧,它们可比我们的待遇高,我们哪能打仗啊?”
国难当头之时,卫国的士兵这个时候才想起来责备卫懿公。这有点时机不对,抱着一种幸灾乐祸的心理。殊不知这样一来,造成的局面是全盘皆输。所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由此可见,卫国的国家主义思想不甚发达,更缺乏管仲这样具有远见卓识的人。国难当前,只知推卸责任,不亡国都不可能了。
卫懿公虽然荒淫侈靡,但还有点骨气,并没有一跑了之。情知军队没有什么战斗力,还是毅然亲自指挥大军前往迎战赤狄。从这点看,尚有可悯之处。可惜结果仍然是一败涂地,军队惨败。卫军士气这么低,看来卫懿公要负责任。在这场战争中,卫懿公被赤狄军队杀死。据说死得很惨,被狄人尽食其肉了。
赤狄军队对卫国进行大肆屠杀,这是一次春秋初期有记录的最大规模的屠杀。当时卫国都城及周边的城邑居民几乎被杀殆尽,死里逃生的卫人逃到黄河边上。宋桓公伸出援助之手,亲自到黄河边指挥救援卫人。由于狄人追兵在后,不得不在夜晚时强行渡河。在宋人的帮助下,卫人总共有七百三十人渡过黄河;除此之外,卫国的共邑与滕邑(此二地似乎未遭狄人屠杀)共四千余人也陆续前来会合。经此一役,卫国的总人口只剩下五千人左右。
宋桓公将卫人暂时安置在曹邑(今河南滑县西南),齐桓公得知这一事变后,派公子无亏率领三百辆战车和三千名战士赶到曹地帮助卫人戍守,防止狄人再次的进攻。齐国还给卫国难民带来了赈济物品,包括车辆马匹、牛、羊、猪、鸡和狗各三百只,还有重建房屋所需的材料等。
齐国真不简单。几年前,齐桓公还以“王命”讨伐卫国。而在卫国落难时,不惜伸手相援,正是管仲“华夏一家亲”思想的体现。在救援卫国的行动中,只见到宋齐两国的身影。可见当时诸侯各国其实并不具备管仲“保卫华夏”的远见卓识,也没有意识到华夏族正遇到严重的挑战。齐桓公与管仲能在这时将民族矛盾置于诸矛盾之上,这正是时代进步之代表人物。这时再回顾孔老夫子的“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不由为管仲喝彩了。
上一篇:你死我活的内部斗争-春秋故事-春秋时代历史
下一篇:假虞灭虢事件始末-春秋故事-春秋时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