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势均力敌
巫臣降晋与晋齐媾和,并没有改变楚共王出兵鲁国的既定方针。
楚国势力已经控制郑国与宋国,再往北发展就是鲁国与卫国。在齐晋战争之前,鲁国曾一度亲近楚国,希望借助楚国的军事力量对抗齐国。楚庄王意图很明显,只要拉拢鲁国,晋国与齐国将完全被孤立,楚国便可以实现雄踞中原的野心。但是这项战略计划还没来得及执行,楚庄王便去世了。
新上台的楚共王修改了楚庄王的战略计划,把联合鲁国打击齐国修改为联合齐国打击鲁国。楚和齐两国关系密切,迫使鲁国不得不寻求晋国的军事援助。
晋国在鞍之战后迫降齐国,使楚国失去了北方军事同盟国,而且鲁国也站在晋国一边。此时的战略对峙很清晰了,北方联盟以晋国为首,包括齐国、鲁国和卫国等;南方联盟以楚国为主,控制了郑国、陈国、宋国、许国和蔡国等。
公元前589年冬季,楚国率先发动进攻,令尹子重率大军北上征伐鲁国与卫国。
这是后庄王时代楚国的第一次大举用兵,楚庄王在位二十几年,为楚国积累了庞大的政治资本,包括内政与外交。子重深知对外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国民的支持。在出征之前,他做了几件惠及人民的事情,首先是楚国举行全国普查,国民所有欠下政府的租税一律免除;其次对孤苦无依的百姓,国家给予救助;最后,赦免国内罪犯,编入军队。
楚国长年对外用兵,但国内政治一直比较稳定,这与楚国政府重视民生是分不开的。
卫国与鲁国都离楚国较远,军事力量不弱,背后又有晋国撑腰。子重认为楚庄王时代能征善战的名将大多退出历史舞台,新一代将领还欠缺经验,必须要倚仗人多势众的优势。他将罪犯编入军队,就是为了扩大楚军的兵源。
楚国伐鲁和卫之战,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是与晋国争夺中原诸侯国。这场战争,也是晋楚争霸的一个组成部分。
楚军率先侵入卫国,在强大的楚军面前,卫国焉有还手之力?很快节节败退,卫国政府很快便与楚国媾和,投降了。
伐卫之战后,楚军挟胜利之威攻入鲁国境内的蜀城。
鲁国政府被楚军强大的阵容吓呆了,仗刚开打就准备向楚军求和。可是鲁国资深外交官臧宣叔却拒绝出任和谈代表,战争继续进行。楚军继续深入,直抵阳桥。鲁国大为惊恐,只得派人前往与楚军总司令子重谈判。鲁方代表承诺将赠送一百名工匠和织布工,把先进的生产技术输出到楚国;另外遣宗室成员公衡前往楚国作为人质。
鲁国开出的条件令楚国很满意,便答应了停战媾和。
伐卫征鲁战争的胜利,使楚国势力深入中原,这是楚国扩张史上的巅峰时代。
风光一时的楚国令尹子重在鲁国的蜀城召开了一次盛大的国际会议,这次参加会议的国家包括楚国、鲁国、蔡国、许国、秦国、宋国、陈国、卫国、郑国、齐国、曹国、邾国、薛国和鄫国。总计达十四个国家之多,创历来诸侯会议参加国数之最。
算来算去,只有晋国没有参加。
晋国当然不可能参加,但是风头都被楚国人抢走了。
从表面上,除晋国外的重要诸侯国都参加了楚国主持的蜀城会议,但这些诸侯国各自有各自的算盘。如今天下的格局十分明朗,晋和楚两强争霸,这两大巨头,谁也得罪不得。除了被楚庄王武力征服的郑国、陈国及蔡国等南中原国家外,其他如鲁国、宋国、卫国和曹国等诸侯国,都是实行两边倒的政策。齐国作为东方大国,更是保持其国家主权的独立性。
晋国人在楚军大举北上的时候,采取观望的态度,等到楚军南返后晋国便跳出来了。
公元前588年正月,就在楚国主持蜀城会议结束一个月后,晋国以讨伐郑国为名向宋国、鲁国、卫国和曹国发出命令,要求这些国家出兵参加讨伐郑国的战争。
晋国的号召能拒绝吗?于是五个国家组成联合远征军,共同攻打郑国。
郑国由于其位置夹在晋和楚之间,长期成为两大强国争夺的焦点。自从晋国在邲之战惨败给楚国后,在楚庄王时代,晋国不敢与楚国争锋。如今一代雄主楚庄王已去世,而晋军则在讨伐赤狄与伐齐之战中取得空前的胜利。军事力量愈加强大,晋景公认为重新夺回郑国的时机到了。
宋、鲁、卫和曹这些诸侯国心知肚明,自己不过是晋楚争霸棋盘中的棋子罢了,干吗那么卖命呢?出兵是不得已,但各自心怀鬼胎,保存实力。以至于晋国这次伐郑之战,雷声大,雨点小。
五国联军来势汹汹,但到了一个名为“丘舆”的地方时遭到郑军的伏击;除了晋国人之外,其他四个国家的军队一哄而逃。这次打击郑国的军事行动虎头蛇尾,就这样草草结束了。
谁说郑国是好欺负的呢?曾经出过小霸王郑庄公的国家,怎么可以小觑呢?
意外取得胜利的郑国这下子神气起来了,郑襄公派人押着联军的战俘前往楚国,进献给楚共王。
晋景公想要一统中原,不料刚出兵郑国便吃了个败战;楚国呢?也好不到哪去,辛辛苦苦打到了卫国与鲁国。结果前脚刚离开,鲁、卫和宋这些国家又跑到晋国一方了。
这就是势均力敌,晋楚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取得压倒性的优势。
正因为势均力敌,双方才可以平心静气地坐下来商量历史遗留问题。
九年前的那场邲之战中,楚国完胜,但是胜利也是有代价的。楚军将领襄老(夏姬的丈夫)被杀,尸体也被晋军抢走了,另一位楚军将领公子谷臣被俘虏。楚国方面一直努力要让襄老的尸骨返回家乡,同时也交换回公子谷臣;在晋国一方,晋军将领荀首的儿子荀罃被楚军俘虏。现在荀首已经升任晋国中军副元帅,更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平安地归来。
公元前588年,晋楚两国就交换战俘一事达成协议。晋国归还公子谷臣与襄老的尸骨,而楚国则释放荀罃。
就在晋楚两国谈判期间,已经有人开始秘密地策划援救被关押九年之久的荀罃。
说起来很令人惊诧,想要援救荀罃的人既不是他的故交,也不是晋国人,而是一位与他素未谋面的郑国商人。这位郑国商人准备利用各种关系将荀罃解救出来,然后装在大口袋里秘密运出楚国。
郑国商人一向以爱国而闻名,以前智退秦师的弦高,也是一位爱国商人。现在这位商人史不载其姓名,但是从他所作所为出发,应该是想通过救出荀罃缓和郑国与晋国很深的矛盾,可谓是用心良苦。
不过就在郑国商人绞尽脑汁时,晋楚的谈判终于使荀罃得以恢复自由。
在释放回国前,楚共王召见荀罃,问他说:“你是不是恨寡人呢?”
荀罃答道:“晋楚交战,我自己没有才能。不胜其任,被贵国俘虏。贵国没有杀我,还把我释放回国。这是您的恩德,我哪敢恨您呢?”
楚共王听完后,又问道:“那你是应该感谢寡人了?”
荀罃不卑不亢地回答说:“晋楚两国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希望能安抚自己的国民。消除仇恨,相互谅解,通过交换战俘的方式达成两国的友好关系。这是两国外交改善的表现,跟我本人没有什么关系,所以我也不能对您有感激之心。”
楚共王听了点点头,又问道:“你回国后,要怎么报答寡人呢?”
荀罃说道:“我既不恨您,也不感激您,谈何报答呢?”
楚共王不死心,继续问道:“话虽如此,我还是想听听你真实的想法。”
荀罃回答道:“如果您杀了我,我死而不朽;如果蒙您的恩惠,我回到晋国,我父亲也会向国君请命,将我杀死在荀氏宗庙,那我也死而不朽;如果国君赦免我,让我效命疆场,万一与楚军相遇,那我绝不敢对晋国怀有二心。只有奋力死战,以尽臣子之职,这就是我对您的报答。”
楚共王听罢肃然起敬,对左右说:“诚不可与晋国争锋也。”说罢命人准备厚礼送荀罃返回晋国。
为了打破与楚国的均势局面,公元前588年,晋景公将晋国的兵力由三个军再次扩充到六个军。
在晋文公时代,晋军的兵力曾经达到六个军,其中三个新组建的军(三行)主要是步兵部队。由于六军有僭越之嫌,晋文公后来又将新组建的三个军缩编为两个新军。公元前622年,晋军主要将领先且居、赵衰、栾枝和胥臣四人几乎同时去世。考虑到名将的凋零,晋襄公裁撤了新上军与新下军,这样五个军又只剩下三个军。
晋齐鞍之战后,楚国在令尹子重的执政下也大举扩充军队,企图取得兵力上的优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晋国再度将兵力扩大一倍,目的便是与楚国争雄。
对楚国而言,却遇到了一个颇为头疼的问题,它的两个喽啰国郑国与许国发生军事冲突了。
这件事的起因是许国原本只是个小国,以前曾听命于郑国。但是自从许国与郑国都成为楚国的喽啰国后,仗着有楚国的撑腰,许国就不肯听命于郑国了,这令郑襄公耿耿于怀。
公元前588年,郑国击败了晋国为首的五国联军进犯。然后挟战胜联军之威,悍然入侵许国,侵占了许国的一部分土地。第二年,郑国派公孙申大摇大摆地进入许国,准备把所占领的土地划入郑国地盘。许国人奋力反击,打败了公孙申。此时郑悼公刚刚上台,他恼羞成怒,马上率郑军大举进犯许国。
不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对郑国这一战略要地虎视眈眈的晋国,抓住郑国入侵许国这个借口,派中军元帅栾书、副元帅荀首和上军副司令士燮率军发动对郑国的进攻并占领了汜和祭两地。
郑国面临巨大的军事压力,紧急向楚国求援,楚共王派大将子反率军前往救援。
然而子反却遇到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许国就郑国非法侵占其领土一事向子反告状。这是一场国际官司,子反会行军打仗,但是对处理这类国际官司却一点经验也没有。郑许两国相互指责对方,吵得不可开交。把他折腾得头昏脑涨,最后他提议将这场官司的裁决权移交给楚共王。
楚共王认真研究郑许冲突的来龙去脉,认定郑国入侵许国的事实。他责成郑国退还所占领的许国土地,同时逮捕了郑国国际诉讼的代理人皇戌与子国。这是有中国特色的律法,替国君打官司就得为国君顶罪。
这个判决令郑悼公极其不满,他认为楚国实际上是偏袒许国,这样郑国与楚国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更重要的是,如今国际形势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楚庄王独霸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而晋国在扫灭赤狄并挫败齐国后又将军力扩大了一倍,再次具备与楚国抗衡的实力。
在这种情况下,郑国完全可以倒向晋国,以求得晋国的保护。
郑悼公从楚国返回后,立即派遣公子偃前往晋国密谈脱离楚国控制、归附晋国的事宜。对晋景公来说,这不啻为天上落下大馅饼。他马上派遣赵同前往郑国,并于公元前586年与郑国签订两国盟约。
楚国北进中原的跳板,就因为楚共王的一次判决,拱手让给了晋国。
雄才大略的楚庄王去世后,楚国遇到扩张的瓶颈,这与楚共王的年轻且经验不足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楚国在召集十四国诸侯会议时,虽然参加国家的数量为历年诸侯会议之最,但这些国家中很多只是表面上应付楚国,特别像鲁、卫、宋和曹等国,楚国的控制力仍然不足;其次,郑国与许国出现纠纷时,责任固然是在郑国以大欺小。但是楚国在处理两国问题时过分生硬,没有给郑国人面子,从而导致郑国最终背楚投晋。
郑国背叛后,楚国的反扑在所有人的预料之中。
公元前585年,楚国军队在令尹子重的率领下讨伐郑国,企图迫降郑国。
早有准备的晋国军队在总司令栾书的统领下前往救援,双方在蔡国的绕角相遇。经过一番交战后,子重发现晋军人多势众,便引军而退。
初战告捷的晋军得势不饶人,总司令栾书在赶走楚国人后转而进入楚国的小喽啰蔡国,楚国出动申和息两地的军队前往救援。
晋楚争霸的基本模式就是围绕这些中原国家而展开的,主战场既不在晋国,也不在楚国,而是在某个第三国进行,诸如郑国、陈国、蔡国和宋国等都成为两强争霸的重灾区。
面对楚军及申和息两地兵团入援蔡国,晋军要不要迎头痛击呢?
当时晋六军全部出动,每军有正副司令,总计有十二名高级将领。
除了晋军总司令和中军元帅栾书之外的十一名将领分为两个阵营。
反对与楚军交战的将领包括中军副司令荀首、上军副司令士燮和新中军司令韩厥,这三位将领的观点是:“晋军出征的目的是为了解救郑国之围,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我军将战火烧到蔡国后,这激怒了楚国人。楚军士气旺盛,难以争锋。况且晋国六军都出动了,而楚国只是出动申和息两地的军队。即便晋军战胜,也不足引为光荣。如果战败,那么就可耻了,不如退兵。”
荀首、士燮和韩厥都属于谨慎派,自从邲之战后晋军一直避免与楚军进行大决战,其原因还是在于对楚军的战斗力怀有恐惧之心。虽然兵力从三个军扩充到了六个军,但在面对楚军的两个地方兵团时尚有战败的担忧,可见晋军尚未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
希望与楚军开战的将领占了多数,特别是下军副司令赵同与新中军副司令赵括,希望以此一战赢得一场辉煌的胜利续写晋军的传奇。不过这些将领的愿望落空了,因为晋军总司令栾书在权衡利弊之后,采纳了荀首、士燮和韩厥等人的意见,即撤出蔡国。
在晋楚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栾书避免与楚国进行大规模的交战。这虽然保守,但不失为明智之举。
楚军仅仅出动申和息两地的军队,便迫使晋军退出蔡国,这无疑令楚国令尹子重低估了晋军的战斗力。
子重制订了一个作战计划,企图再次令郑国屈服,晋楚斗争的焦点都集中在郑国这一中原要冲之地。
公元前584年的秋天,子重亲自率大军再次侵入郑国,占领南汜。
晋军以中原霸主的身份,号召八个诸侯国参加援郑抗楚的战争。这八个诸侯国是鲁国、齐国、宋国、卫国、曹国、莒国、邾国和杞国,与晋国组成九国联军,浩浩荡荡地入援郑国。
楚军被迫分兵抵御联军的进攻,但是郑国的军事力量也是不容低估的。
郑国领将共仲和侯羽发现楚军的进攻力量削弱后,果断地下令反击。与郑军对阵的楚军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被打得大败。楚国将领郧公钟仪被郑军俘虏,郑悼公将其作为见面礼,押献给晋景公。
这一战令楚国人看明白了,晋国之霸并非浪得虚名。以往晋国虽然称霸中原,但齐和鲁两国作为区域大国,经常不与晋国结盟,保持国家的独立性。自从鞍之战后,齐和鲁这两个大国也承认晋国的领袖地位。并多次派遣军队参加晋国的军事行动,这足以显示晋国影响力之巨大。
无论是齐楚争霸还是晋楚争霸,其模式基本一致,争霸的双方主要是通过对小诸侯国的控制来达到称霸的目的。真正的大战并不多,只有城濮之战与邲之战规模比较大,但交战地都是在晋楚之外的其他国家。这种交锋方式导致两国谁也无法重创对手,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势均力敌。
但是有一个人却提出一个别出心裁的战略,这个战略就是在楚国后方扶植一个强大的反楚势力,从而使楚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尴尬境地。
这个人就是叛逃到晋国的巫臣,他的战略核心就是“联吴抗楚”。
上一篇:刺客列传:要离刺庆忌-春秋故事-春秋时代历史
下一篇:勾践灭吴,霸业残响-春秋故事-春秋时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