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和平之光:向戌弭兵
在晋楚八十多年的争霸中,受害最深的国家首推郑国,其次则为宋国。宋国是一个和平主义思想泛滥之国,两次弭兵运动均由宋国发起,实有其思想根源。然而第一次弭兵,仅三年就宣告失败,鄢陵之战的爆发使晋楚又一次全面对抗。
第一次弭兵的失败,是因为晋楚两国分别称霸于北方与南方的格局并没有改变。然而此后三十年,齐国与吴国的崛起,削弱了晋和楚两国的势力。齐国一方面支持栾盈在晋国发动叛乱,另一方面出兵入侵晋国,一度令晋国疲于招架;南方的楚国比晋国更窘迫,吴国接连入侵,严重威胁到其国家的安全了。
晋和楚两大超级强国的首要目标,已不再是打垮对手,而是巩固自己原有的势力范围。如果这两个国家继续对抗,只会给齐国和吴国等国家带来更多的机会。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第二次弭兵运动才成为可能。
第二次弭兵运动的倡导者是宋国的向戌。
向戌是春秋时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早在公元前576年时他就担任宋国的左师,相当于左丞相。到公元前546年,他在这个职位上已经整整三十年之久。向戌在担任左师这一段时间里,宋国的外交政策是坚定不移地跟随晋国。他与晋国高层关系极其密切,以至于晋国特地发动一场消灭偪阳的战争。其目的就是将偪阳送给向戌,作为他的私人采邑。
向戌之所以有第二次弭兵的构想,主要是因为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
公元前548年,晋国元帅士匄年迈退休,“赵氏孤儿”赵武接任元帅兼首相。
赵武上台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削减各诸侯国向晋国应缴纳的贡礼。在士匄掌权时,由于晋国爆发栾盈叛乱,对外则频频用兵于齐国。从而导致国库空虚,不得不加大盘剥中小诸侯国的力度。
可是如今赵武却主动减轻诸侯国的负担,这件事值得玩味。
赵武之所以在财政上采取紧缩政策,乃是基于对国际大势的分析。在会见鲁国大夫叔孙豹时,赵武透露了个人想法。他认为晋国以后的战争会比较少了,一则是因为齐庄公被杀后崔杼当权,积极与晋国和解;二则是晋国希望与楚国多沟通交流,避免新一轮的争霸战。
实际上赵武敏锐地意识到,在多极化的背景下,晋楚两雄争霸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赵武的表态让向戌看到了和平的希望,他马上积极投入弭兵运动的准备工作。向戌很有外交天赋,他不仅与赵武关系密切,同楚国令尹子木交情也不错。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弭兵,促成国际和平。这是一个伟大的理想,向戌开始为这个伟大的目标而四处奔走。
作为一名资深的政治家,向戌心里很清楚要实现大国间的弭兵,首先要征得晋国人的同意。公元前546年,向戌首先出访晋国会晤晋国元帅赵武,将弭兵的设想全盘托出。
向戌的弭兵计划得到了赵武的欣赏,他召集晋国高层官员开会商议,韩起在会议上发言:“战争是劳民伤财的事情,对小国来说则是灾难。现在有人倡导弭兵,尽管不一定因此而实现和平,但是我们还是要积极响应。如果我们拒绝了停战,而楚国人接受停战的主张并以此来号召诸侯,那么我国就会失去盟主的资格。”
韩起的观点,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认同,晋国执政赵武宣布接受向戌的弭兵提议。
之后,向戌又马不停蹄到楚国访问。
对弭兵的建议,楚国人求之不得。楚国的威胁已不再是北方的晋国,而是东方的吴国。与晋国实现弭兵正好可以将力量集中于东部,全力以赴解决掉吴国,楚国人很爽快地答应了向戌的请求。
晋和楚两国政府都同意弭兵,向戌备受鼓舞。为了这个伟大的使命,他不辞辛苦,又奔赴齐国。但是在齐国,向戌却遇到了麻烦,齐国政府在弭兵之事上犹豫不决。
齐国人有自己的小算盘。
自从崔杼弑齐庄公后,齐国与晋国媾和。在名义上,齐国仍然尊晋国为盟主,但是并不受晋国的指挥。齐国正处在国力上升的阶段,如果诸侯间实现停战,对其扩张势力是非常不利的。由于中原国家基本上都归附于晋国,同意弭兵就意味着齐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与晋国争霸中原。
在这个时候,齐国大夫陈文子站出来说:“现在晋国与楚国都同意弭兵,我们怎么能拒绝呢?再说,有人提议要消除战争,如果我们反对的话,民众会怎么想呢?如果民众不支持我们,那么怎么统治呢?”
大家一听,是这么一回事。实现和平是民心所向,长年的战争已经使老百姓深恶痛绝了,于是齐国政府也宣布支持向戌的弭兵计划。
晋国、楚国和齐国先后同意实现停战和平,向戌从北走到南,从南走到东。接下来,他风尘仆仆,又赶往西部的秦国。秦国除了曾参与楚国几次军事行动外,其对手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晋国,可是实力又不如晋国。秦景公一想,反正也打不赢晋国。弭兵对自己只有好处,没有什么坏处,便也同意了向戌的计划。
这样,四大强国均公开表示结束敌对战争,实现永久性的和平。
向戌的弭兵计划没有把吴国考虑在内。
在他眼里,吴国是蛮夷之邦,化外之地。当然楚国也一度被当做蛮夷之邦,但是自楚武王以来,楚国与中原的往来很密切,中原一些诸侯国也成为楚的喽啰国;同时楚国大力吸收中原先进文明,所以早脱去了蛮夷的色彩。
吴国则不然,虽然武力十分强悍,但在中原人眼中仍是一个文明落后的国家。在整个弭兵运动中,没有吴国的加盟,就是当时中原人对这个国家的偏见。
这次弭兵计划受到了所有国家的欢迎。
春秋时代的中国人,政治文明确实非常高。我们在阅读春秋史的时候,经常时不时地感觉到一种亲切感,不少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很有一些现代特色。
比如晋楚争霸,就有点类似20世纪的美苏争霸。美国有北约集团,苏联有华约集团。两千多年前的晋楚争霸也是这样呀,晋国有中原联盟,楚国有南方联盟,是不是有点类似呢?美苏争霸时,争霸的重点是在美苏之外的第三方国家,如朝鲜、越南、中亚、中东和东欧等;晋楚争霸也一样,双方争夺的是郑国、宋国和陈国等第三方的国家。你看当时中国人的战略,与后来的美苏战略何其相近呀。美国与苏联有持续数十年的冷战,而晋国与楚国八十余年的争霸中,大多数时间也是处于冷战状态。20世纪搞了个联合国,旨在维护世界和平。而公元前5世纪的中国人,搞了个弭兵运动,也是为了维护国际和平。
笔者一直认为,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之黄金时代。当我们从这段历史中读到了这么多类似现代化的内容时,谁能否认那个时代中国政治文明的伟大呢?
宋国两次促成大国弭兵,这是具有伟大意义的事件。可惜的是,其意义在历史上被严重低估了。直到今天,历史学界对向戌弭兵的政治发明仍然没有一个准确的评价。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弭兵的结果仍然未能促成真正的和平,并不那么完美。但是其精神是如此之可贵,殆可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尝试之一。
各国商议在宋国召开国际弭兵大会,这是春秋时代最重要的一次会议。
第一个到达宋国的是晋国执政赵武,他五月二十七日抵达宋国首都。随后到达的各国代表有郑国的良霄、鲁国的叔孙豹、齐国的庆封与陈文子、卫国的石恶、邾国的邾悼公、楚国的公子黑肱,以及滕国的滕成公等。
楚国人比较狡猾,作为主要谈判代表的楚令尹子木并没有直接前往宋国参加会议,而是先去了陈国。陈国是楚国的喽啰国,显然楚国要向陈国和蔡国等做出指示。即在参加弭兵大会时,口径要一致,争取楚国利益的最大化。
子木派公子黑肱先到宋国,与晋国代表就一些细节进行磋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两国仍然有重大分歧。这边宋国急着召开弭兵大会,那边楚国人却在打太极。向戌心急如焚,他担心楚国人在最后一刻反悔,拒绝参加大会,那么自己的心血就付诸东流了。怎么办呢?向戌想来想去还是亲自走一趟吧,到陈国游说楚令尹子木。
向戌匆匆忙忙地赶来,正中了子木的诡计。子木心知肚明,如果他在大会上提出对楚国有利的建议,由与会代表讨论表决,通过难度很大。因此他想绕开这个程序,暗箱操作。只要自己的提议得到了晋国人的认可,那么其他国家也只能同意。
与向戌会晤后,老奸巨猾的子木提出来一个条件:“归附晋国的诸侯同时要朝见楚国,归附楚国的诸侯同样要朝见晋国。”朝见是说得冠冕堂皇的话,其实就是要送贡品礼物。大国收取小国的钱财,保护小国的安全。
子木这个提议看起来貌似公平,实则不然。
首先,晋国的喽啰国比楚国要多,大致有十二三个,而楚国只有陈国、蔡国和许国等少数几个诸侯。当然楚国也有一些蛮夷国,但这些国家不在诸侯国之列,没有义务向晋国缴纳贡礼。其次,晋国控制的诸侯,国力相对强大。如鲁国、宋国和郑国等,经济实力相对雄厚。而楚国控制的诸侯则相对弱小,经济也比较薄弱。
这么一算,晋国人显然吃亏了。
向戌返回宋国后,将楚国令尹子木的意见转告给晋国执政赵武。
赵武沉吟片刻后,为了弭兵会议能顺利召开,决定做出重大的让步。他对向戌说:“这样吧,你转告楚国令尹。晋国、楚国、齐国和秦国四个国家都是大国,地位相同。晋国与齐国是同盟国,但晋国不能指挥齐国;楚国与秦国是同盟国,但楚国也不能指挥秦国。不能强求齐国朝贡楚国,也不能强求秦国朝贡晋国。”
显然,晋国这一建议是合理的。必须要承认齐国与秦国的大国地位,而其他中小诸侯国可以按照楚国人的要求,分别向晋和楚两国朝贡。
和平大使向戌又一次前往陈国,将赵武的意见转达给子木。由于事关楚国利益,所以子木不敢擅做决定。他派人快马驰赴楚都,请示楚康王。楚康王批示说:“放过齐国与秦国,要求其他国家同时向晋和楚两国朝贡。”
这样,在晋国做出重大让步的情况下,两大超级强国就弭兵的具体事项达成了一致的意见。
七月初二,楚国令尹子木抵达宋都,同日抵达的还有陈国、蔡国、曹国和许国的代表。这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安排在宋国都城西门外召开,各国代表团的驻地用篱笆隔开,晋国与楚国的代表团分驻两头。
对于这次弭兵大会,楚国一方是有些担忧的。因为会议的地点在宋国,而宋国是晋国的喽啰国。在以往的国际会议中,经常发生与会代表被大国扣押的事件,晋国与楚国都干过这种事。现在会议地点是在晋国人的势力圈内,不能不防着点。所以楚国人在外衣里面又穿了皮甲,以防不测。
不想这么一来,却制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
晋国的随行人员伯夙对赵武说:“楚国人身上还穿着皮甲,气氛很不对头,我担心他们会袭击我国的代表团。”赵武,这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氏孤儿,毕竟是从小便在刀光剑影下侥幸活过来的,胆识自然不同一般。他只是淡淡地说:“如果楚国人动手,我们只要出门向左转就进入宋国的都城了,他们能把我们怎么样呢?”
其实伯夙多虑了,如果说害怕,那么肯定是楚国人更害怕了。到会的诸侯多半以上都是亲晋的,而会议筹办国宋国就是晋国的小弟弟。
楚国大夫伯州犁对子木说:“我们是来这里开会的,理应以诚相待。如今穿着皮甲,这是对其他诸侯不信任,这不太好吧?”伯州犁这个人想必大家还有印象,此人在鄢陵之战中出现过。他本是晋国人,后来逃到楚国,为楚共王所重用。在鄢陵之战时,曾经与楚共王一起观察晋军的阵地,并有一番分析判断。
伯州犁建议子木把皮甲脱去,以示诚信,作为楚国首席代表的子木一口拒绝了:“晋国与楚国互不信任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我们得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只要在会议上能够满足我们的愿望,何必要理会什么诚信呢?”
很显然,楚国人之所以同意弭兵,只是冲着利益而来。
这次弭兵之会涉及诸国的利益,这是一个利益的博弈场所,这也决定了这次会议势必不是一帆风顺。
第一个问题产生了,以楚国的提议,中小诸侯国必须要同时向晋楚两国朝贡,这无疑大大增加了这些国家的经济负担。这个缴纳的费用,也因国而异。大一点的诸侯国,必须缴纳多点;小一点的诸侯国,当然相应就要减少了。
邾国与滕国都属于小国,朝贡的指标相对要少。鲁国是中等诸侯国,但鲁国政府明确指示参加会议的代表叔孙豹,要求他在会议上提出来鲁国要与邾国和滕国处于同样的地位,朝贡的数量参照邾国与滕国的标准。
为了节省国家费用,鲁国宁可将自己的国际地位降低到邾和滕这样的小国水平。
鲁国有自己的一个精巧的小算盘,岂料邾国与滕国做得更绝。邾国与滕国干脆宣布,我们不当诸侯国了。那当什么呢?当附庸国。邾国自愿成为齐国的附庸国,而滕国则自愿成为宋国的附庸国。根据弭兵会议的精神,中小诸侯国有向晋和楚朝贡的义务,但不包括附庸国在内。
双重经济压迫把这些小国压得喘不过气来,索性把自己降级为附庸国。这样省却了纳贡的义务,这也是小国的无奈选择。
鲁国原本想把自己降级为小国,跟邾国和滕国享受同等待遇,没想到邾国与滕国来了这么一手。叔孙豹一想,鲁国怎么能像这两个国家当别人的附庸呢?所以他公然违背鲁国政府的指示,宣布说:“邾国与滕国都成了附庸国了,我们可是诸侯国,为什么要向他们看齐呢?我们应该是与宋国和卫国地位相等的诸侯国。”
叔孙豹不想给自己的国家抹黑,固然精神可嘉,只是以后鲁国就必须要缴纳更多的钱财了。
弭兵之会所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谁来当这个大会的老大呢?
晋国人以不容置疑的语气说:“晋国向来就是诸侯盟主,以往开大会时就没有哪个国家排在晋国前面,晋国不当老大谁当呢?”
楚国人反驳道:“你们说晋国与楚国的地位是平等的,如果晋国一直排在楚国前面,那么就意味着楚国地位不如晋国了。再说了,晋国与楚国一直交替主持诸侯的盟会。这是事实,难道只是晋国专门主持的吗?”
晋国有自己的同盟国,楚国也有自己的同盟国。在中原联盟中,晋国是老大;在南方联盟中,楚国是老大,所以楚国当然不认可晋国的说法。
这个事关排名的问题,真是不好解决,双方争执不下。如果不能妥善解决,那么这个弭兵大会是开不成了。
晋国大夫叔向心里很焦急,他对赵武说:“诸侯之所以归服晋国,是因为晋国有道义,而不是因为我们一直主持诸侯会议。您还是在道义上下工夫吧,不要纠缠于谁来当老大了。况且以往的国际会议,具体事务不是由小国主持的吗(晋国就像董事长,小国是执行董事)?现在楚国愿意做这种小国才做的事情,这有什么关系呢?”
晋国执政赵武再次做出重大让步,好吧,就让你楚国过过瘾吧,于是楚国最终成为弭兵会盟的盟主。
七月初九,与会各国正式达成弭兵协议。
这是一次影响极其深远的和平会议,与第一次宋国首相华元促成的弭兵不同,向戌弭兵基本上终结了晋楚两大超级强国的争霸战争。
晋楚争霸不仅是两个大国之争,卷入战争的还有各自的同盟国,总共多达十几个国家。弭兵的结果使得这些中小国家获得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这是一次伟大的政治尝试。虽然弭兵并不能完全终结战争,但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因为即使是现代的联合国也没办法做到这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秦国虽然同意弭兵协定,但并没有派出代表参加这次弭兵会议。弭兵对秦国的影响甚微,秦国是个独立的强国。但其东部是晋国,东南是楚国,这使其根本无法染指中原事务。除了少数几次出兵协助楚国之外,秦国早已被中原诸侯国所遗忘了。
从表面上看,楚国是这次弭兵会议的最大赢家。不仅风光地当了一回盟主,而且捞得的好处最多。中原的中小诸侯国必须在向晋国朝贡的同时,也要送楚国一份厚礼。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非也,实际上晋国才是最大的赢家。
晋楚争霸过程中,楚国联秦抗晋,而晋国联吴抗楚。现在弭兵会议,把吴国扔在一旁了,把它当做一个蛮夷国家对待。楚国与晋国弭兵了,晋国与秦国也弭兵了。但是吴国与楚国并没有弭兵,这就是晋国人的高明之处。表面上接受了楚国蛮横的要求,好像吃亏了。但是停战之后,晋国周围没有敌人了,而楚国却仍然还要与劲敌吴国继续斗下去。
对楚国来说,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平。
对中原小诸侯国来说,弭兵的结果是要付出双倍的经济代价,看起来好像不划算。但是必须看到战争的开支,要远远大过朝贡大国的花销,而且和平的环境也有利于各国经济的复苏。更重要的是,人民可免于战争之灾。
总的来说,弭兵是一次顺应民心的和平运动,也是中国政治文明的见证,笔者认为这是非常伟大的政治尝试。这种大规模的弭兵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当然,我们不应该忘记促成弭兵的关键人物,即宋国的向戌。虽然史书对他的评价不一定很高,但笔者认为他是个了不起的英雄。
小国也可以有大作为,向戌以弭兵之举证明了这点。可是论起小国中的大政治家,首推郑国的子产。这位春秋时代伟大的人物,是国家主义的鼓吹者。他顽强地反对大国霸权,并以坚韧不拔的意志推动郑国的政治改革,使得郑国成为春秋后期最富有活力的国家。他的很多思想见解都有划时代的影响,在中国政治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
上一篇:吴王阖闾-春秋故事-春秋时代历史
下一篇:四大家族的内斗-春秋故事-春秋时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