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失衡的天平
时光荏苒,转眼三年过去了。
这一年是公元前519年,即吴王僚八年,楚平王十年。自从吴王僚上台以来,吴国对外战争乏善可陈。六年前的长岸水战败给楚军,继而又丢掉了占领四年之久的州来城。对于这样的战绩吴王僚着实深感惭愧,有辱伟大先王们的声誉。他觉得有必要再次发动对楚国的战争,重新夺取州来城。
吴国为这次战争做了充足的准备,吴王僚御驾亲征;公子光则担任前敌总指挥。在出征之前,公子光没有忘记伍子胥,因为伍子胥对楚国的情形太了解了。必须向他咨询一下,听听他的建议。
这对伍子胥来说是个好消息,他一直担心一件事,即怕楚平王早死,他恨不得亲手宰了楚平王。如今吴国人要进攻楚国,这是一个好兆头。虽然自己无法亲自披甲上阵,与楚平王的军队作战,但他仍可以助公子光一臂之力。
伍子胥对公子光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满腹文韬武略,对楚国军事实力了如指掌。既深知其优势所在,又洞悉其劣势所在。伍子胥逐一向公子光解说,从楚国的攻守战法到指挥员的作战风格,从楚国的防御设施到其喽啰国的虚实。
公子光听完后大喜,收获良多,真不虚此行啊。他向伍子胥拜谢道别后,便匆匆赶回军营,一边走还一边思考作战计划。
自吴王寿梦以来,吴楚两国交锋数十年互有胜负。谁也没法完全占据上风,棋逢对手,平分秋色。两国有很多共同点,蛮夷色彩比较浓厚,极其尚武,有称霸的雄心。但从最近十余年的交锋来看,吴国是比较积极主动的,而楚国则偏重于防御。
吴王僚亲自率领大军奔袭州来城。
自从收复州来城后,楚平王预感到吴国人势必不会善罢甘休,他下令重筑州来城。经过几年的建设,州来成为一座坚固的军事堡垒。不过筑城这种消极防御能产生多大成效,在楚国内部是有争议的,沈尹戌(沈尹是官名,戌是姓)一针见血地指出:“楚国一定会战败的。”为什么说楚国一定会战败呢?他分析说:“现在楚国政府没有致力于安抚民众,而大费民力筑城,挑拨吴国人来进攻,能不失败吗?”
一个手下的侍从不解地问道:“楚王这些年来致力于振贫穷、养老疾、宥孤寡并救灾患,这样可以算是安抚民众了吧?”
沈尹戌略带着冷嘲热讽的语气说:“什么才算是安抚民众呢?如今王宫开支无度,生活奢侈;民众的徭役很重,四处筑城。很多人都活活累死,这样算是安抚百姓吗?”
看来楚平王虽然是个有作为的君主,也发布过一些人道主义的政策,但楚国的现状是百姓的生活质量仍然不高,辛苦操劳,心中不免有怨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威信,是一个不好的信号。
吴国大举进攻州来城,州来城战事吃紧,守军赶紧向郢都求援。
楚平王一听,心里暗想吴国也太猖狂了吧。自从长岸水战后,寡人对吴国人的嚣张一直是克制的,还将俘虏归还吴国。吴国人竟然不识好歹,那好,敬酒不吃吃罚酒,这次得好好教训一下才行。
想到这里,他马上下令召见令尹阳匄和司马薳越,任命两人为正副司令,统率精锐楚军前往救援州来城。并且派出使节,前往征令喽啰顿国、胡国、沈国、蔡国、陈国和许国同时出兵。
在楚国一方,七国联军的阵营堪称庞大。旌旗猎猎,车轮滚滚。光队伍便绵延十余里,战车上千辆。士兵们戎装在身,手持利刃,杀气腾腾地向着州来城的方向急行军。
此时已有探子将楚军的动向报告给吴王僚,吴王僚留下一部分人马监视州来城,其余精锐狙击楚国援军。吴军在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驻扎,同时派出探子打探楚军的情况。
楚国人的运气不太好,在临战关键时刻总指挥阳匄不幸染病身亡。阳匄是楚国令尹,即首相。地位高并有威信,他的死对楚军的士气是一大打击。死在大战前夕,这显然不是一个好征兆。阳匄死后,副指挥薳越便成了楚军的统帅。薳越是司马,相当于国防部长。他是个有才华的人,但却出身低微。在楚军将领中有很多人是贵族出身,心眼里瞧不起薳越。经常跟他唱对台戏,不听他的指挥。
在吴国一方,吴王僚也有些心虚。楚军在人数上是占优的,前来增援州来的除了楚军外,还有其他六个小诸侯的军队。人多势众,而且州来城的楚军也随时可能出击。吴王僚心里颇有不安,是否要将军队孤注一掷地投入决战呢?他下不了决心。
这时公子光挺身而出,他对吴王僚说:“敌军虽然人多势众,可存在两大致命的弱点,第一,追随楚国出战的喽啰国,与我们无冤无仇,只是因为害怕楚国勉强出战罢了。在这六个喽啰国中,顿、许和蔡这三个国家对楚国政府早有怨恨之心;胡国与沈国的国君都年纪轻轻,没见过战争的残酷;而陈国总司令也不过是个无能之辈罢了。有什么好担心的呢?第二,楚军虽然英勇善战,但阳匄突然病死,已经严重影响军队的士气了。如今薳越根本没办法指挥其他将领,没人愿意听他的命令。七国参战却各自心怀鬼胎,前线将领不能令行禁止。从这两点来看,我们完全可以打败楚军。”
公子光之所以能如此精辟地分析敌军的弱点,很明显他从伍子胥那里打听了很多情况,才胸有成竹。
吴王僚问道:“那依你之见,这仗要怎么打呢?”
公子光答道:“应当要避实击虚,我们先派出一部分精兵,向胡、沈和陈三国军队发动进攻。这些都是乌合之众,势必率先逃跑。只要这三国军队逃走,顿、许和蔡三国军队一定会跟风逃走,这些喽啰国败走后楚军也会全线崩溃的。为了迷惑敌人,我们得使诡计。即派一些战斗力较弱的部队充当头阵,而将精兵置于第二线。这样一来使敌人轻敌,便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吴王僚一拍大腿,大喊道:“好。”
七月二十九日,吴军从钟离出发行进到鸡父(今河南固始县南),与楚国援军遭遇,吴楚战争史上著名的鸡父战役开始了。
吴王僚采纳公子光的计策,先派出一支乌合之众打头阵,这支乌合之众由三千名囚犯组成。吴国人口并不是很多,出征时把监狱里的囚犯也编入军队中,立功赎罪。这些囚犯本身并没有多少军事训练,军装穿得歪歪的。行动也没有章法,队列混乱,这支乌合之众率先向胡、沈和陈三国军队发起了攻击。
胡、沈和陈三国的将领一看,嘿,瞧吴国这阵势,战斗力实在很一般。便出击迎战,果不其然,吴国先锋三千人很快被击败了。胡、沈和陈三国的士兵哪里肯放过立功的机会呢,纷纷争着抢俘虏,很快三国的军队就没有阵形了。此时吴国的第二梯队已经到达,这是最精锐的部队。中军由吴王僚亲自指挥,右军由公子光指挥,左军由掩馀指挥。
正忙着抓俘虏的胡、沈和陈三国军队被突然出现的吴军主力打晕了头,自己反倒成了吴军的俘虏。在吴国凌厉的攻势下,胡和沈两国的国君都成为阶下之囚,而陈国的总司令也未能逃脱被俘的命运。
首战告捷后的吴军将胡和沈两国的俘虏释放,这些俘虏一溜烟跑了回去,对顿、蔡和许等国的军队说:“快逃吧,我们的国君都完蛋了。”
顿、蔡和许三国本来对这场战争就不热心,一听说胡和沈两国君的下场,哪里肯恋战呢?一溜烟便拨转马头,逃得无影无踪了。
楚军司令薳越本来就指挥不动自己帐下的将军们,现在一看连友军也逃得一个不剩了,而吴国大军正掩杀过来。他慌乱之下,赶紧下令撤兵。可是吴国人已经杀到跟前,楚军军心大乱,溃不成军……
鸡父之役,吴军大获全胜。
这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敌强的战役。此役也成为吴楚战争的一个转折点,此后吴国牢牢地控制了战争的主动权。
鸡父之战结束后,突然有一位不速之客前来拜见吴王僚,这位不速之客是楚国废太子熊建的母亲蔡夫人所派来的心腹。
自从熊建被费无极设计陷害后,被迫流亡他乡,最后在郑国被杀。熊建的儿子熊胜与伍子胥一同流亡到了吴国,而熊建的母亲则回到自己的老家蔡国的郹城。儿子之死对她的打击很大,她思前想后,决心要远远离开楚平王逃到吴国去。可是她只是一个弱女子,不可能像伍子胥那样长途跋涉到吴国,只能借助吴国的帮忙。
吴王僚听完后,心里想着蔡夫人既是楚平王的王妃,又是前太子的生母,要是她能投降吴国,那岂不是对楚平王的一次大打击吗?可是要派人前去蔡国接应蔡夫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要穿越楚国人的地盘。吴王僚沉思片刻,认为这个险值得一冒,他让吴国太子(史书记太子名为“诸樊”,与前任吴王同名)亲自负责这件事。
吴国太子带着一帮人乔装打扮后出发了,他们避开楚国军队潜入蔡国。根据事前的约定,吴太子在晚上时到了郹城外,蔡夫人则派人为他们打开城门。这支吴国特种部队便进了城,并将蔡夫人偷偷地送出城,在夜色的掩护下向东而去。
很快,郹城人发现蔡夫人失踪了,这还了得!蔡夫人可是王妃啊!这事报到了楚国司马薳越那里,薳越刚在鸡父吃了一场败仗,情绪本来就十分低落,觉得对不住楚王的重托。没想到现在一波未平,一波复起,楚王的王妃居然跟着吴国人跑了。他马上下令全力拦截,务必要追回蔡夫人,不能让她跑到吴国去。
可是楚国人的动作慢了。
吴太子的这支秘密部队护送楚王妃,昼夜疾行。不走大道,以避开楚国兵马,终于成功地将蔡夫人带到了吴国境内。
楚国司马薳越面如土色,他踉踉跄跄,从墙上拔出宝剑准备自裁谢罪。他的部下吓了一大跳,抢下他的剑,劝说道:“不如我们出兵攻打吴国,或许可以将王妃抢回来。”薳越已经沮丧到了极点,他摇摇头说:“我们已经打了一次败仗,要是再败一次,就算到九泉之下我也是个罪人。如今又丢失了王妃,我没脸活下去了。”他默默地走进房内,关上大门,一会儿从屋内传出一些声音。部下们踢开大门,看到薳越已经悬梁自尽了。
楚平王也十分郁闷,令尹阳匄病死,鸡父大战失利,王妃逃到吴国。如今司马薳越也死了,曾经强大无比的楚国现在怎么了?
子常被任命为新的令尹,他是前令尹子囊的孙子。子囊在临终前,曾经留下遗言:“一定要在郢都筑城。”这是深刻地预感到吴国将成为楚国的心腹大患,子常上台后遵先祖的遗嘱,大力修筑郢都的城防。
很明显,在吴楚战争中楚国已经开始被动地防御了。楚国土地十分辽阔,而且郢都距离吴国也相当远,但却将国防重点放在郢都的防御上。这不能不说楚国人在心理上已经遭到重创,再也没有当年雄视天下的气魄。开始变得畏首畏尾,苟且偷安了。
当年批评楚平王修筑州来城的楚国著名战略家沈尹戌再次对子常筑城郢都的策略提出强烈的批评,他认为:“如今因害怕吴国人,而在郢都加固城防。把防御线缩小到了国都,这样郢都能不丢失吗?我国自先王若敖、蚡冒到武王和文王,国土面积不过百里。当时都把防御线布置在边境线,从来没有考虑在国都设防。如今楚国国土有数千里,却大力在国都设防。想要用这种方法来苟且偷安,又有可能吗?”
从沈尹戌的批评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实力并不在于国土之大小。楚国扩张时期,土地面积并不大,但却有一流的雄心。而如今楚国有辽阔的土地,却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即雄心壮志。
在之后的一年,两国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事,但边界线上的磕磕碰碰在所难免。
话说在吴楚边境线上,吴国的边邑卑梁与楚国的边邑钟离相邻。这两个地方的桑蚕业发达,养蚕的人很多,桑树就成了重要的资源。为了争夺桑树,两座城邑就相互攻打。结果吴国一方打不赢,卑梁城被楚国人攻破。
吴王僚听到边邑被破的消息后,大为恼火。刚想出兵攻打楚国的钟离城,却接到消息楚国舟师已顺流而下,直抵吴国边境了。
楚国舰队来干什么呢?
在楚平王统治时期,吴楚有两次大战,在长岸水战中楚国人赢了。可是在鸡父之战中,楚国人输了。看来在陆战上,楚军的战斗力已经不敌吴军了。不过楚平王还有一张王牌,就是楚国强大的水师。
吴楚水路相通,而且楚国在上游河段,占有地利。楚平王大举出动舟师东下,意在对吴国进行战略威慑,同时炫耀武力。
这支水师沿江而下,在吴国边境附近逗留,以窥吴疆。其实楚国人根本不敢贸然发动对吴国的战争,楚平王只是想证明一下,自己仍然是南方的霸主。我水师来了,你吴国人敢来迎战吗?不错,吴国人确实不敢迎战,因为在水面作战上吴国还是略逊一筹。
楚平王的舟师抵达圉阳(今安徽巢县南),耀武扬威一番之后,便起程西返了。
对于楚平王这次无聊的举动,沈尹戌很不以为然,他分析说:“如今当务之急应该要安抚民众,可是楚王却劳师远征,招惹吴国人。一旦吴国人反击,楚国边境又没有防备,这能不丢失城池吗?”
事实果然如沈尹戌所料,楚平王的舟师刚刚西返,吴国的反攻就开始了。
吴王僚派公子光为统帅,挥师进攻楚国边邑钟离城。这次进攻,吴国人是蓄谋已久的,不仅要报复钟离楚军攻破吴国边邑,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这里是重要的桑蚕养殖区,经济地位是很重要的。
此前由于楚平王率舟师东进,吴国严加防备,因此钟离楚军将领判断吴国根本不可能那么快就易守为攻。然而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是公子光一贯的作战手段。吴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跨过边境线猛攻钟离城,钟离城很快便失守了。公子光得寸进尺,挥师再战巢邑,又一次大获而归。
楚平王本来想卖弄武力,不想却丢了两城,很没面子。
喜欢点评时事的沈尹戌又评论说:“国君的一次轻举妄动,就导致两座城池被攻破了。要是再来几次,我看连郢都都要丢失了。”
面对吴国人凶悍的攻势,楚平王也手足无措。只好继续沿用下策,即筑城。楚国又在州屈、丘皇、巢和卷四地筑城,可怜楚国的百姓们陷入了无休止的筑城工程中。
楚平王显然没有意识到,他正在把楚国拖入无底的深渊之中,不过他也永远不会知道了。因为在大动民力筑四城后一年,他就死了。他的死,对他来说并不是件坏事,毕竟他没有亲眼看到吴国兵马杀进郢都。
楚平王之死让一个人痛哭了。
这个人就是流亡到吴国的伍子胥,哭,不是悲伤,而是失落。楚平王死了,他再也没有机会手刃仇人了。他发呆半晌后,对跟随流亡的熊胜说:“楚王死了,我们复仇的心愿不能完全实现了。”说完后他走进房间,闭着门,熊胜听到了几声低沉的哭声。
楚平王死后太子熊轸继位,史称“楚昭王”。
吴王僚可不管什么“不伐有丧之国”的规矩,他见楚平王刚死,楚国政局不稳,便派掩馀和烛庸率领大军进攻楚国的六邑(今安徽六安东北)及潜邑(今霍山县北)。
自从向戌弭兵后,东南成为战争最频繁的地区。吴楚交战不断升级,而中原诸侯国对此都采取观望的态度。为了争取中原诸侯国的支持,吴王僚派自己的叔父,即资深政治家季扎再度出使中原诸国。当年季扎为了让位躲了起来,他坚决不当吴王。直到吴王僚上台后才又返回,他是吴国一位十分令人尊敬的重量级人物。
新上台的楚昭王对吴军的入侵十分重视,派出多路兵马驰援潜邑。一直被闲置的战略家沈尹戌终于有机会出场与吴军较量了,他被提拔为左司马。率精锐的王家骑兵队,马不停蹄地赶往穷地(今安徽霍丘西南)布置防线,阻击吴军;同时左尹郤宛和工尹寿也率一支军队,抄截吴军的后路。
吴军处境大为不妙,遭到楚军的前后夹击,进退两难。
正当掩馀和烛庸两人陷入困境时,此时却从后方传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即吴王僚被刺身亡!
吴国政局突变!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上一篇:天然大国的发展-春秋故事-春秋时代历史
下一篇:夹谷之会-春秋故事-春秋时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