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秦人再哭五十年
朔风吹度秦时关,铁衣映雪夜更寒。生吞六国建功业,死卧北疆镇河山。
——(唐)佚名《咏秦民》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效仿齐桓公,举行了践土会盟,获得了霸权。
但是好景不长,公元前628年(周襄王二十四年),年岁已高的晋文公寿终正寝。许多被晋文公死死压住的贤臣明君开始蠢蠢欲动起来,其中最为兴奋的就是晋文公的岳父——西方霸主秦穆公。
当时,郑国因为受到晋国的惩罚,其国都大门分别是晋国和秦国的人把持——约等于现在的海外军事基地。晋文公去世的消息传出后,戍卫郑国东大门的秦大夫杞子等向穆公密报,说他们掌握着郑国都城的城防,建议穆公派兵偷袭郑国,由他们做内应,则郑国可灭。秦穆公多年以来处心积虑谋求向东发展,这个建议正中下怀,如能袭取郑国,即可进入中原,分享晋国的霸权。
于是,穆公向大夫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辛劳大军远道奔袭,这是我从未听说过的。跨越千里去袭击别人,人家怎么会不知道?我军长途跋涉,筋疲力尽,人家有所准备,是不会成功的。”但袭郑的诱惑力很大,穆公主意早已拿定,遂不听蹇叔意见,命令百里孟明、西乞术、白乙丙三帅率兵东进。
秦军袭郑,由秦都雍(今陕西凤翔县)至郑都(今河南新郑县),历程一千五百余里,中经桃林、崤函、辕、虎牢等数道雄关险塞,是一次冒险性的军事行动。
周襄王二十五年,春二月,秦军经过王都洛邑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表现轻佻无礼,就有王室的士大夫预测:“秦军如此傲慢,必定缺少朋友,千里行军,还四处树敌。我看不到秦国军队赢的希望。”
大规模行军是无法保密的,而且秦军也没有保密的意识。秦军行抵滑国,遇郑国到周做生意的商人弦高。弦高见状,一面以滑国国君名义先送四张牛皮,然后送牛十二头,犒劳秦军,说:“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厚)敝邑,为从者之淹(久),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一面派人乘专车急回国内报告。
郑穆公获得弦高报告,立即派人去探察秦将所居的馆舍,见秦兵已“束载、厉兵、秣马”,准备作战了。于是,郑穆公正式派出使者对戍守郑国的秦将说:“听说你要走了,我邀请你去我的围场射猎,为你们送行。”并暗暗下令郑国都戒严。
秦将见机密已泄,杞子逃亡到齐,逢孙、扬孙逃亡到宋。秦帅孟明见内应已逃遁,郑国有了准备,认为“攻之不克,围之不继”,不如退兵,就顺手消灭了小滑国,满载战利品而还——士兵们经长途跋涉十分疲惫,现在更是满载战利品,这种状态,基本上战斗欲望为零。
晋国当时在文公的国丧之中,得到秦国消灭了自己“后花园”滑国的情报,中军帅先轸认为,秦穆公不听蹇叔忠告,而以贪婪兴师,这是上天赐给我们击敌的机会,力主攻击秦军。先轸说:“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又说:“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新即位的晋襄公采纳了先轸建议,发兵击秦,并联合姜戎一道行动。襄公下令全军服丧,自己也穿着丧服亲自督军,在崤函地区的东、西崤山之间设下埋伏。
公元前627年四月,秦军进入埋伏圈。战斗中,秦军士气全无,而国丧中的晋军则认为“秦国无礼”,各个奋勇争先。在晋与姜戎夹击下,秦军全军覆没,百里孟明、西乞术、白乙丙等三帅被俘。
知识链接 《诗经》
《诗经》是我国先秦时代的诗歌总集,现存的总共有305首,分为风、雅、颂三部分。然而这是经过后人整理而留下来的,而春秋时代人们能接触到的“诗”一共有两万多首。“不学诗,无以言”,作为一个合格的贵族,在重大的场合或者郑重的谈话场所,都需要念诗来开口。所以唱诗、应对是中国古代外交极具特色的一个环节。
▲《诗经》
晋军全胜而归,文嬴(文公夫人,襄公嫡母)向襄公请求释放秦国三帅,说他们是构成秦、晋二君间隙的罪魁,请让他们回国去接受杀戮。晋襄公听从母亲的话,释放了秦国三帅。先轸得知,责备襄公处置失当。襄公又命阳处父去追击,秦三帅已登舟渡河。孟明等三帅回到秦国,穆公不但没有加罪,反而更加信用,使其专任军事。
秦穆公不甘心失败,虽然对中原霸权已经不抱有奢望,但他必须让晋国人知道厉害,必须在敌人面前为自己扬威。
公元前624年夏天,秦穆公亲自带领秦军主力渡过黄河,向晋国发起了复仇的攻势。秦军横跨黄河,整装待发,秦穆公下令焚烧所有渡船,自断归路。
秦军来势汹汹,大有不破晋军终不还的架势,晋襄公召开内阁会议商讨对策,执政大夫赵衰认为秦穆公为了这一战做了长期的准备,秦军人人抱着必死的决心来找晋国拼命,以报当年崤山之恨。晋国没有完成战争动员,不如坚壁清野,关门不出,只要给足了秦穆公面子,他自然撤兵。晋襄公果断地接纳赵衰的建议。
秦穆公攻占了晋国的王、官两邑,在晋国国土上耀武扬威长达一个多月,也没有碰上晋军主力,秦穆公也很识大体地撤军。但是这支复仇之师的口号是“报崤山之恨”。因此,秦穆公率领秦军,向南移动,来到崤山,收拾当年崤山之战中阵亡的秦军将士,并举行了盛大的祭奠仪式。秦穆公在崤山阅兵,并深刻反思了当年一时意气用事而造成的失误。
秦穆公的这次军事行动大大地提高了秦国的国际声望,打破了晋军天下无敌的神话,极大地打击了晋军的傲气,晋襄公开始重视秦国,反思这些年来的盛气凌人的外交策略。晋襄公乃至手下的诸卿臣子都在考虑这么一个问题:“已经夺取霸权时,该如何维护霸权?”
这时,一批思想先进、开放的卿大夫,如郤缺等涌现出来,他们主张对诸侯恩威相济。晋国的霸权也开始潜移默化地转变。
这些改变首先体现在对小国的态度上。
公元前624年冬天,秦国人撤走后不到半年,晋国主动向鲁国表达了歉意,热情邀请鲁文公再次访问晋国。鲁文公不仅见到了晋襄公,而且受到了晋襄公相当隆重的接待。在欢迎宴会上,晋襄公诗兴大发,把鲁文公比作君子,大加赞赏。知书达理的鲁国人被捧得有些飘飘然。在大夫叔孙得臣的指点下,鲁文公当即庄重地表态;“小国受命于大国,敢不端庄慎重?君侯您如此大礼相待,哪里还有比这更快乐的事?小国之所以开心,是因为大国的恩惠啊!”——这个表态持续时间是三百年,一直到晋国分裂,鲁都是从来不背叛的铁杆小弟。
晋国人的高帽子自然送得贴切,鲁国人的马屁也拍得恰到好处。晋襄公非常感动,诚挚邀请鲁文公一起登台,再互成拜礼,说:“作为大国,怎么能不承担维护小国的责任呢?”——这个表态持续时间也是三百年,等到晋国分裂,失去了庇护的鲁国迅速被灭了。
晋襄公好人做到底,于第二年春,归还卫大夫孔达。当然,为了给自己一个台阶下,晋国对外宣称:孔达乃是卫国的贤臣,晋国不忍心忠义之士因为尽忠国事而身陷囹圄,故释放孔达。这一说辞既给了自己的面子,也给了卫国面子。夏天,卫成公亲自到晋国,致拜谢之意。
在古代的史官看来,晋襄公通过仁德而不是通过武力,使得晋文公建立的霸业得到延续,而且受到诸侯的尊重,是比他父亲高明的地方。
不过,晋国的这种“软弱”根本原因还是战略环境恶劣,四处都是敌人。特别是此后秦、晋交恶,秦国一直是晋国的背上刺。直到战国时代石门之战,二百五十年间,秦、晋多次交战,甚至有点新上台的领导集团,都会打一打对方。
然而毕竟是天下霸主,晋国并不是特别在乎外敌秦的威胁。借用晋国著名大臣士会的一句话就是:“如果秦人不服,那么就让他们再哭泣五十年。”
知识点思考 为什么秦国和晋国不能一直保持友好?
在晋文公时代,秦晋之好因为三四代的联姻关系,成为政治常态,甚至这个词语还发展成了“婚姻”的代名词。然而对秦国来说,西、北两个方向都是蛮荒,根本无法获得文明的发展,南方则是高山峻岭,不具备开发条件,只有向东方发展,才能接近文明。可以说,秦晋交恶取代秦晋之好,是地缘政治的必然。
上一篇:让我们学习敌人吧!-春秋故事-春秋时代历史
下一篇:赵氏孤儿-春秋故事-春秋时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