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死的霸主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
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唐)柳宗元《咏荆轲》
晋国将要发生内乱的时候,齐国已经发生了内乱。
齐桓公晚年意志衰退,宠妾用奸,好色起佞。他有六个儿子,全部都是庶出,因为没有嫡长子,所以这六个人都有资格继承君位。齐桓公先是立公子昭为太子,而竖刁、开方、易牙等人却欲谋立公子无亏为太子,并对管仲极为不满,利用近臣身份多次诽谤他。虽然管仲很讨厌这三个人,多次告诫齐桓公要远离这三个小人。但是这三个人太擅长拍马屁,伺候人,最终还是在齐桓公身边留下来了。
但是齐桓公年老智昏,在管仲死后虽然没有立马让这三个人作为相国,也让这三人把持了临淄的大权。
果然如管仲所料,等到桓公一病不起的时候,易牙、竖刁便趁机发动宫廷政变。此时齐桓公年事已高,身体难支,这三个小人趁机把桓公囚于宫中。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已经无法挽回,齐桓公此时才领悟,最后含恨而死。
如果说单单死了一个年老体衰的国君还不够乱的话,接下来的公子夺权大戏,则彻底毁掉了齐国。
桓公被饿死以后,易牙、竖刁秘不外宣,并对聚集宫门口的朝廷官员大下毒手。接着长公子无亏即位,其他诸公子争相占据了左宫、右宫及其他重要据点,使整个齐国成了一座人间地狱。而桓公的尸体却一直无人理睬。
诸位公子争权的过程是这样的。
齐桓公合计有六儿子,按地位排列依次是:公子无亏,公子元,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商人,公子雍。我们为了方便记忆起见,分别称他们为“公子1号”到“公子6号”。
首先,齐桓公的儿子公子无亏(1号)在易牙、竖刁两人的助威下、吆喝下赶跑了公子昭(3号),自立为国君。
开方虽然之前易牙、竖刁一起作乱,但是现在分赃的时候,并不和易牙、竖刁意见一致,他想把公子潘(4号)扶上君位。
于是公子无亏的登位典礼上,公子潘和开方的私人武装冲了进去,就在大殿上开始冲突。公子无亏(1号)势力比较强大,占领了主殿,公子潘(4号)抢了大殿的右厢。两人都加盖公章,自号齐国君。
不一会儿,公子元(2号)也率领自己的私人武装,冲上殿来,和刚才的两方势力乱打一起,最后成功夺据了大殿左厢,也自立为君。
“你们做的,我当然也做的。”于是公子商人(5号),带上自己所有的卫兵、奴隶,把宫廷的院子给占了,也自立为国君。
四位国君僵持不下,谁也不敢先动手,谁也没有力量一举定乾坤。就在四位公子僵持的时候,齐桓公还暴尸寝宫,已经烂得没形了。
国氏、高氏两家实力派最终出来调解:“既然都是正统的继承人,怎么不孝顺老爹?谁是真正的孝子,谁才有资格继承君位。”四家公子恍然大悟,争当孝子,又一起冲上去抢齐桓公遗体。这次乱战中,还是势力最强大的公子无亏(1号)得到先手,拿到了齐桓公的尸体,并将其草草埋葬。
四大公子内斗正酣。消息传来,宋襄公带领各国联军,护送了逃难而去的原定接班人——公子昭(3号),约集了卫国大兵以及曹、邰小兵,兵车二百乘,杀回齐国。
四大公子立刻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分守四个城门,听凭宋襄公军队在外面叫骂。国氏、高氏两大家族一看外援来了,就突然发动,诱杀了发动政变的罪魁祸首竖刁,并随后串联了管、鲍家族的力量,组成敢死队,猛攻宫廷大殿里的公子无亏(1号)。
最后,公子无亏被乱兵杀死。易牙一看不好,收拾细软逃往鲁国。
国氏、高氏、管氏、晏氏、鲍氏等十大夫大开城门,迎接宋襄公联军入城。宋襄公和国氏、高氏一起奉原定接班人公子昭(3号)继位,是为齐孝公。其他各位公子看到大局已定,都纷纷出奔。
齐国在经历这场动乱之后,国力已经远非桓公为霸主时可比。
知识点思考 为什么齐桓公不确定继承人地位,避免内乱?
春秋时代,每个被称为公子的人都有自己的势力和封地,无论大小,每一个公子其实就是一个割据政权。另外,因为东周乱世,制度遭到破坏,延续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名存实亡,如果齐桓公早早立下太子,反而有可能造成太子势力膨胀,成为阻碍自己改革的势力。
上一篇:韩原之战-春秋故事-春秋时代历史
下一篇:骊姬的阴谋-春秋故事-春秋时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