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建筑·洛阳白马寺
华夏首刹白马寺位于洛阳城东约12km处,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古柏苍松掩映之下,宝塔高耸,殿阁层叠,洪钟长鸣,法香远溢。白马寺是我国佛教文化的发祥地,被誉为中国佛教的“释源”和“祖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载,东汉永平七年(64),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高丈六,飞绕殿庭。第二天明帝召集大臣,询问梦兆。太史傅毅回答说:“臣听说那是西方的神,名叫‘佛’,和陛下所梦见的一样。”汉明帝遂派大臣蔡愔、王遵等人出使天竺(今印度)寻佛取经,在途中遇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取得42章佛经,用白马驮载回洛阳,藏经于鸿胪寺(官驿),并进行翻译工作。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次年建寺并命名为“白马寺”。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白马寺得到了重建。武周时,武则天指派薛怀义为白马寺住持,大兴土木,广建殿亭高阁。据《重修西京白马寺记》记载,北宋时期,宋太宗赵光义敕修白马寺。明洪武年间(1368—1398)太祖朱元璋敕修白马寺,其后又多次进行了大规模整修。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再次重修,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修。
白马寺主院占地面积约6h㎡,主要建筑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凉台、毗卢阁等。
清凉台又叫清源台,位于白马寺后部,是一座砖砌高台。它东西长42.80m,南北宽32.40m,高约6m。雄浑古朴,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所重修。相传清凉台原是汉明帝刘庄避暑、读书之处,印度二高僧来洛阳后,在此台禅居和译经传教。清凉台是白马寺独有的胜迹,被誉为白马寺“六景”之首。
主院之东,另有塔院一区,正中有砖塔,名曰“齐云”,是金代密檐塔的代表作,亦是国内罕见的回音建筑。
白马寺内有历代碑刻40余方,其中宋天禧五年(1021)刻石《摩腾入汉灵异记》为珍贵的书法艺术作品;元代赵孟頫书写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字体潇洒,堪称“赵体”佳作。寺内现存佛像40余尊,其中大雄宝殿的三主佛、二天将、十八罗汉都是元代夹胎漆造像,均为1973年从北京慈宁宫大佛堂调入,是稀有的传世文物瑰宝。大佛殿悬挂明代大钟,铸于明代嘉靖三十四年,通高1.65m,钟上注明钟重二千五百斤,造型古朴大方。
“马寺钟声”为旧时“洛阳八景”之一。
全景(赵钧提供)
大雄殿(赵钧提供)
天王殿(张斌远提供)
清凉台(李斌提供)
上一篇:会馆建筑·洛阳潞泽会馆
下一篇:道教建筑·洛阳祖师庙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