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址·襄城城墙
襄城城墙位于襄城县城西南侧,南濒汝水,北临陕宛古道,是古代连接荆楚与陕洛的重要关隘,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襄城城墙现存2297m,多为明代修筑,清代重修。襄城城墙最早建于春秋时期,楚国所筑城墙原为夯土而成,汉代曾大规模增修。隋唐后始扩建成今天的规模,仍为土城。历代屡有增扩,屡有毁损。明代曾有三次较大规模的修建,第一次是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主簿樊叙重修,此时县城周长六里八十九步,高二丈,为初具规模的四方城。城墙东西南北各设一门。因学宫在县城墙西南,特建奎门,通汝河水道,以纳秀气,所以共有五门。第二次是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知县李光先以砖筑县城南、西、北三面城墙,以防水患。城外有濠沟,濠水与汝水相通,水深流急,形成又一防御屏障。第三次是万历三十年知县诸允修在县城四门增修瓮城。崇祯年间李自成义军曾数破襄城,清顺治八年(1651)重建,康熙二十一年(1682)重修,从而形成了今天的城墙。据民国二十五年(1936)《重修襄城县志》记载:“城区周围九里十三步,高二丈,宽一丈五尺,计垛口1944个,四方各一门,门履以屋。城门匾额,东门‘风传东鲁’;西门‘眺嵩’‘西扼陕川’;南门‘汝水通津,襟带山河’;北门‘瞻望京阙,北通燕赵’。西南别置一门,通汝水汲道曰奎门。”目前唯西北至西南部分城墙,因尚作汝河河堤起到防洪作用而得以保存。
为防水害,襄城城墙外部根基用长条形红石垒砌。城墙里面部分地段用青砖覆面,但大部分是用黄土夯成。现在保存最完整的是西城门及瓮城。西城门为青砖砌成,城墩高12m,门高6.5m,宽,上部为砖券拱形,门上匾额:“眺嵩”“西扼陕川”。围绕着古朴端庄的西城门,还有一圈城砖斑驳、带有城门的瓮城。襄城古城墙的瓮城是古代通往荆襄与陕洛的重要关隘,呈半圆形。瓮城南北长约47m,东西宽约32~35m,高8m余,顶宽4m,有垛口,周长150m,红石奠基,青砖覆面。瓮城东、南各有一道城门,大小与城门略同,内有左右耳室,保存完好,形成墙外有墙、门外有门的奇观。西南有一奎门,其主要作用有二:一是迷惑敌人,诱敌深入,待敌人进入瓮城,关闭城门,从而一举歼灭;二是因文庙在县城墙西南,特建一门直通汝河水道,既方便取水,又可聚纳秀气。
襄城城墙是河南省保存最完整的县级古城墙。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庆祝活动中,襄城瓮城形象入选国家邮电总局设计制作的“万里长城著名关隘纪念封”。
西门瓮城平面图(文宣提供)
瓮城城门(自东南向西北)(李斌提供)
瓮城全景(李斌提供)
西城墙(李斌提供)
城墙外墙(自南向北)(李斌提供)
上一篇:佛教建筑·襄城乾明寺
下一篇:佛教建筑·西平宝严寺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