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书院建筑·郏县文庙
郏县文庙又称文宣王庙、孔庙和夫子堂,位于郏县县城南大街中部东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郏县文庙具有双重功能,既是祭拜孔子的庙宇,又是郏县的学宫。孔子后裔的一支在唐代迁到郏县,被称为“郏县派”,是孔子四十三代中兴祖以前的孔氏家族十大支派之一,后来又有“鲁山派”“宁陵派”部分族人迁至郏县,成为地方望族。五代时期,孔姓族人在时任县令郭忠恕支持下,捐资创建孔氏家庙,于后周显德元年(954)竣工。北宋末年部分建筑和设施毁于战火。金泰和六年(1206)县令奉旨在孔庙旧址修建官方文庙。明洪武三年(1370)对文庙进行了整体维修,清代又多次维修。
郏县文庙整体布局坐北朝南,由中、东、西三条南北轴线并列组成。中轴线从南至北依次是照壁、泮池、状元桥、戟门、大成殿;东轴线依次为节孝坊、节孝祠、崇圣祠和古代儒学署,以崇圣祠和节孝祠为主体建筑;西轴线上有忠义祠、土地祠等。东南另有文奎楼院一处。
郏县文庙目前保存基本完整,南北长328m,东西宽145m,总面积约5h㎡,现存有戟门、大成殿、文奎楼、崇圣祠等主要建筑。戟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硬山式,灰筒板瓦覆顶。梁架结构为前后檐柱及中柱分心,前后双步梁。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绿琉璃瓦顶,梁架为九檩八步架。殿通高15.5m,坐落在高为1.14m的台基上,前有月台。檐下大额枋与平板枋透雕日月云气、人物车马、桥梁房舍、花鸟山水、卧榻桌椅等精美木雕图案。前檐四根木柱通体透雕腾龙,柱顶刻制虎面,雕刻精湛,栩栩如生,为河南木雕盘龙柱孤例。柱础八面浮雕,中间二柱础正面刻河图和洛书,其他分别刻“鱼跃龙门”“一品当朝”“封侯挂印”等吉祥故事,雕刻精巧。殿内外檐斗栱、檩枋等处彩画采用中原民间手法,保存完好。文奎楼,又叫八卦阁、魁星楼(魁星是传说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奎文阁。重要的考试前,秀才们会到魁星阁拜魁星,祈求科举仕途成功。文奎楼原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修。整座建筑坐落在高2.44m,长14.55m,宽11m的高台之上。平面有两围柱,外围檐柱为当地特有的红石材,里围一圈金柱通达上层作为上檐的檐柱。楼通高14m,重檐八角绿琉璃攒尖顶,檐下施斗栱。一层内金柱间用青砖砌筑墙体,南面及东西面各置板门,其余各面辟圆窗。
郏县文庙的建筑布局、造型和装饰做法具有典型的中原地方风格。
大成殿转角斗(文宣提供)
大成殿柱础(文宣提供)
大成殿(文宣提供)
大成殿前檐木雕龙柱(文宣提供)
文奎楼(文宣提供)
上一篇:会馆建筑·郏县山陕会馆
下一篇:道教建筑·郑州城隍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