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建筑·陵墓地面上的雕刻
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早期的实物,如今留存下来的很少。有些史书上记载描绘得很具体的重要宫殿,例如秦始皇修建的阿房宫、唐代大明宫的含元殿、北魏洛阳的天宁寺塔都已荡然无存,见不到它们的宏伟形象了。其原因除了封建皇朝历代更迭,遭到人为的破坏以外,主要是这些建筑为木结构,很容易毁坏。相比之下倒是古代的陵墓建筑比较容易保存下来,因为它们多为砖石结构,而且一部分埋在地下,尤其陵墓建筑中的砖石雕刻,留存下来的更多。这对于我们认识古代建筑中的雕刻艺术,提供了很有利的条件。
前面已经介绍过,自东汉开始,石雕在陵墓建筑中已被广泛地应用。石阙放在陵墓的最前面是重要的入口标志;其后是系列的石雕,有狮、辟邪、虎、牛、马、骆驼、羊等成对地布置在墓道两旁,组成为陵墓建筑不可缺少的神道部分。到唐代,神道两边又增加了石人,有文臣、武臣,还有外族的藩王像。陕西乾县唐乾陵神道的石人石兽共有110余尊。以后的宋、明、清各代的皇陵都有这样排列成行的石雕。现在我们选择石雕中常见的几种加以介绍。
(1) 石柱 又称石表、望柱、神道柱,多置于神道的前面。最典型的是北京西郊出土的汉代秦君墓石柱和南京市郊南朝时期萧景墓墓表(图9)。它们的形式是由柱础、槽柱、方版、束柱、盖盘和蹲兽几部分组成。方版上刻有墓主人的职位和姓氏,所以石柱是陵墓的一种标志。在柱础和盖盘部分都雕有兽形和莲花的图像,柱身下段是槽柱,这种形式在我国古代很少见到而是古希腊、罗马建筑中常见的一种柱身形式,这反映了此时融合吸收了西方文化艺术的特征。在唐、宋、明、清各代皇陵前的石柱,形式有了变化。槽柱和方版不见了而改为六面或者八面的柱身;顶上的蹲兽不见了而代之以圆柱形的柱头;下部的柱础也多用了须弥座形式的基座;柱身满布云纹,柱头雕有龙纹;整体造型比前代的简单。
(2) 石狮 这种出现在重要建筑门前的兽中之王,自然在陵墓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石兽,几乎在所有陵墓神道上都能见到它的身影。石
图9 江苏南京梁萧景墓墓表
(选自《中国古代建筑史》)
狮作为大门入口的守护神兽,有时并不在神道左右而蹲在陵寝建筑大门的两边。在江苏南京郊区南朝陵墓前的几座石兽是如今留存下来的古代石雕中的精品(图10)。萧景墓前的石兽名辟邪,实际上也是一种狮子的造形。它体形硕大,两侧雕有飞翼,取名辟邪,有辟除邪恶之意。在雕法上,它不追求狮子的细部刻划而用简洁的手法突出整体的动态。狮子四肢着地作站立状,胸部向前挺出,头部往后向上微昂,张嘴吐舌,身体比真实的大,四肢比真实的短而粗壮。它用夸张的手法力求表现出狮子的雄伟和力量,这就是中国古代造型艺术所讲求的“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的特征。西安附近唐顺陵、乾陵的石狮(图11),在造型上继承了南朝风格,不着重狮子细部的刻画而力求表现出狮子整体的神态。蹲立在座上的狮子,前肢直立,脚爪扣地,仿佛入土三分,具有一种充分的力量感。河南巩县宋陵前的石狮,在形态上更接近真实的狮子了,细部刻画比以前具体,头上身上的卷毛,脖子上带的项链、铃铛都有清楚的表现,但在总体神态上却不如唐和南朝的作品。明、清两代陵墓留下了大量石狮,体量上有大有
图10 江苏南京梁萧景墓前辟邪
>图11 陕西咸阳唐顺陵石狮
小,雕法上有粗有细,在狮子神态的表现上多种多样,但在总体气势上都不如早期石狮子那样生动而有力。
上一篇:建筑小品·影壁
下一篇:园林建筑·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特点和造园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