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
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吴公子季札在鲁国听到乐工所歌的《齐风》后赞叹道:“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太公乎!国未可量也。”《齐风》的浩荡宏大气魄,也是对齐国现实生活的一个反映。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描述说:“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临淄亦海岱之间一都会也。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多劫人者,大国之风也。”战国时的著名纵横家苏秦也曾以齐都临淄为例描述过齐人的豁达与富足,他说:“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踘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战国策·齐策一》)。这与拘泥和执着于周礼,讲究揖让进退的鲁国民风实在迥然有别。
不过,在尊崇周礼上齐与鲁是一致的,只是两国对待周礼各有侧重而已。杨向奎认为:“鲁为周公封国,宗周礼乐传布于鲁,实为当然。但《周礼》一书,多同于《管子》,自清代乾嘉以来,学者多谓《周礼》一书出于齐。《周礼》出于齐,齐之礼俗亦多同于周礼,则谓‘周礼在齐’,亦不为过。盖齐、鲁实为宗周之两行,鲁有周礼重在礼,而有孔子、孟子以仁与礼为中心思想之儒家;齐有周礼偏于法,而有以管子为主的东方法家之出现”(《周礼在齐论》,载《管子学刊》1988年第3期)。
齐人也懂得,生产发达社会才能繁荣,社会繁荣便有礼仪,即所谓“礼生于有而废于无”。管子就认识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他又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治国》)。后来孔子的“先富后教”主张就与之一致。只是孔子是一位在野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在鲁国得不到具体的贯彻。因他生活于春秋末年,他的这一思想可能在更大程度上是对当时“礼废于无”教训的反思。管仲则不然,他不仅是一位思想家,而且是一位政治家,他生活在春秋前期,深得齐桓公的信任,可以把自己在实践中形成的思想主张应用于实践。
周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祭祀与战争而言,鲁国更重前者,故鲁文化有“尚文”的特点;与之相比,齐国显得更重兵战,齐文化有明显的“尚武”色彩。从本质上说,鲁的“尚文”与齐的“尚武”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延续国家生命的具体行为,只是各自的不同侧重点,使它们有了不同的文化风范。也是为了富国强兵,齐人才崇物利,尚变革,重兼容,有显著的功利特点。齐有泱泱大国之风,其观念上的根源即在于此。
上一篇:岭南文化
下一篇:三晋文化·绪论·三晋古文化发展的三个历史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