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文化·在天山文化的史册上·法显与《佛国记》
法显,本姓龚,晋朝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人。因三个哥哥早年夭折,他父母怕他也不能存活,便在他三岁时将他抱到佛寺里当了小沙弥。长成后,他父亲去世,母亲和叔叔去佛寺劝逼他还俗回家,却被他拒绝。他二十岁受大戒。因他“志行明洁,仪轨整肃”,不久便在佛僧中享有较高威望,深得大家敬重。
法显所处的南北朝是中原地区佛教大发展的时期。当时,中原地区流传并译成汉文的佛典很多,唯独专讲佛教规范的律藏极少。于是,法显决定西行,去寻求律藏经籍。晋隆安三年(399)春季,年已65岁高龄的法显从长安出发,与他同行的有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到达后凉管辖下的张掖(即甘州)后,一行中又增添了僧人智严、慧简、宝云等。过了敦煌,在“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的茫茫沙海里行进了十七天,方才抵达鄯善国,就是汉代有名的楼兰。又顺“丝绸之路”北道继续前进,到达了乌夷国,即汉代的焉耆。由于那里人信奉小乘教,而法显他们信奉的是大乘教。“道不同不相为谋”,法显他们受到了冷淡,甚至被拒绝供给水和粮草。为此,法显派智严、慧简和慧嵬返回高昌寻求盘缠。最后多亏当地一位笃信佛教的富户符公孙知悉,给他们提供了资助,才使他们得以继续起程。离开焉耆,西行不久,他们转向南方,开始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在被人称作“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也并非全是滚滚黄沙,有进无出。沿和田河、克里雅河分别有两条“绿色走廊”,是沟通大沙漠南北的捷径。沿途虽无村落,却有大片茂密的胡杨林、芦苇和草地。法显他们走的便是其中一条“绿色走廊”。他在《佛国记》里这样记述这段行程:“路中无居民,涉行艰难,所经之苦,人理莫比。”他们在沙漠腹地走了一个月零五天,才抵达了昆仑山北麓的古城——和田。就文献记载而言,法显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实乃是有史以来第一人。
法显攀越帕米尔到达印度后,边巡视游历,学习梵语及其文书,边抄写律藏和其他佛教经典。一转眼十几年过去了。一天,他游览一座寺院时,看到供奉在佛像前的是一件中国南方生产的白绢扇,竟不觉潸然泪下,思乡心切,遂决计回国。返程走的是海路,同样也是历尽千般磨难、万般苦痛才回到祖国。这已是公元413年,他已年近八十。
法显在花甲之年,“舍死西行,冒万死,经西域而达印度,历斯里兰卡等共三十四国,首尾达十五年之久”(《佛国记》),其经历的艰难险境,连他自己回忆起来也“不觉心动汗流”。他一回到建康(今南京),就开始一边译经,一边将他西行求经的经过和沿途所见所闻编纂成书,这就是著名的《佛国记》,也被后人称作《法显传》。它成书于晋义熙十年(414),是魏晋时期残留下来的唯一的西行取经者自撰的西行记,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它不仅是研究我国4至5世纪时西北边疆史地的第一手资料,而且也是研究中亚、南亚等地的历史、地理和佛教发展史的宝贵文献。
上一篇:甘肃文化·甘肃石窟艺术·河西石窟群
下一篇:宁夏文化·乡音土乐传心曲·流行宁夏的“秦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