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文化·各民族庄严隆重的人生仪礼·丧葬仪礼
丧葬是人生的最后一次生活仪礼。新疆各族人民重视这一习俗,反映了活人对死人的感情和哀悼。这种仪礼中的民族、宗教等因素,常常是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愿望混为一体的。
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等民族的丧葬仪式一般按伊斯兰教教规进行,盛行土葬。人死后,其面部要朝西或西南方向安放,用白布绑住其下巴,使其嘴闭住。葬前,都要净身、缠白布,都要叫阿訇诵经,然后抬往墓地,置于墓中。埋葬时把用白布包裹好的遗体直接放入挖好的墓穴中,再用土把洞口封好。遗体抬出家门时,妇女(包括死者妻女)都只能送到外面,却不许进入坟地。人死后,第三日、七日、四十日及周年之际,要请阿訇念经,举行祭奠。然而,除宗教仪礼之外,各民族在丧葬仪式中还有自己独具的特色。
维吾尔族人在家人去世后,并不马上报丧,而是对死者处理一番后才去告知亲友。如死者是家长或家中主要成员,家属在四十天内不理发,不梳头,并为死者服孝七日,以表达自己的哀思。维吾尔人称人死后第三、七、四十日和周年时对死者的祭奠活动为“乃孜尔”(丧后宴)。“乃孜尔”的活动对长者比较隆重,对青年人较简单。参加“乃孜尔”者一般要带些礼品,其中要有五个馕及茶叶、方块糖、白布等。礼品都由妇女准备和送去,也由女方来接受,所以妇女有礼尚往来的任务。客人喝过茶以后,主人还要端来抓饭招待客人。参加这种活动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
在人去世后的四十天里,维吾尔族人常常用挽歌来表达追悼和哀思。这些挽歌,有的是亡人的家属演唱,有的是由全村乡亲们合唱的。马合穆德·喀什噶里《突厥语大词典》里就引用有民间古老的挽歌。现在民间有些子女哭父母的挽歌也极感人肺腑。
哈萨克人在家人去世后,立刻派人向亲友报丧。有些来吊唁的男子要唱劝慰歌。如死者是有名望有地位的人,他的毡房旁边要挂吊唁的旗子。旗子的颜色因年龄而异;年轻人挂红色旗子,老年人挂白色旗子,中年挂一半红一半白的旗子。出殡前,哈萨克族要举行“加纳扎”仪式。先将灵柩抬到屋外,参加者全体站立,由阿訇念经,念完经,死者亲属问众人:“这个人生前是怎样的人?”众人异口同声回答:“是个好人,善良的人,祝他进入天堂,愿他安息吧!”
信仰伊斯兰教以前,哈萨克族人一般要将死者生前的乘骑、衣服、弓箭等物一起埋入坟墓。信仰伊斯兰教后,已逐步改变了这种丧葬习俗。现在,如死者是男性,须将其生前乘骑的马尾巴梳成辫子或剪短马尾和马鬃,从此允许任何人骑,任何人鞭打它。这种马叫“托力阿特”。按照哈萨克古老习俗,一年之内死者全家不娶、不嫁、不设宴,妇女四十天不出门,男性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死者妻子一年内需穿黑服,头包白巾。死者亲近的女眷要天天唱挽歌,直到周年祭日结束。挽歌有固定曲调,一天唱两次,分别在日出和夕阳将落之时唱。
柯尔克孜族中,死者的妻子也要穿一年黑衣服。在死者死后的一年内,如家里来了客人,或者来了亲友,她都要哭唱葬歌,搬家时也要哭唱葬歌。
锡伯族人的丧葬仪礼与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不同,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葬礼中重要的环节都由女人来做,仍保留着母系社会的遗风。如:死者入棺后,全家痛哭。死者的妻子要跪在棺木的右侧,将他生前喜欢穿的衣物一件件烧掉,一边烧,一边对死者说最后告别的话,叫他的名字,告诉他,有些什么东西已经烧了,请他收下。灵柩抬上车要出大门时,由儿媳妇在大门前摆好供桌,焚香摆供,跪拜。其他的人再按辈份年龄一一哭祭诀别。棺木入土前,死者的妻子要下到土坑里开棺盖,揭掉死者脸上蒙的白绸布,最后整理死者的头部。然后才由长子盖棺钉板,填第一锹土,大家再动手成坟。
锡伯族人相信佛教的生死轮回、灵魂不死的观念。丧葬仪式都与此观念有关。正常死亡者可以入棺,埋入坟园,非常死亡者却不行。自杀的人,得恶性病而死的人,因意外事件而死的人,或难产而死的产妇,则要火化。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非正常而死的人,必定生前做了恶事,今生才遭恶报。火可以洗净不洁的灵魂,帮助死者去恶从善。火化后,这些骨灰也只能埋在坟园之外。新生的婴儿,在三个月内死去,要进行天葬。也就是将死去的婴儿用芦席和棉布包好,由父亲送到野外无人处的芨芨草旁。芨芨草是一种多年生的长叶植物,可以保佑幼婴及早轮生。他们认为幼婴没做过恶事,灵魂不必受苦,可以直接轮回。如果幼婴的尸体被飞禽走兽吃掉,就表示他已转生,是喜事。
上一篇:吴越文化·吴越的民间生活习俗·丧葬习俗
下一篇:三晋文化·山西地区的民族文化交融·中国封建时代的两次大分裂与山西地区的多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