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文化·汉文化的传播与东北文学的发展·先秦时期的东北文学
最早反映东北的民族及其社会生活的文学描写散见于先秦时期的经籍、史书和其他文学作品中,其中《国语·鲁语》中就有这样一段记载:有一只受伤的隼死在陈侯的庭院里,隼的身上带着一只长一尺八寸的以楛木为箭杆、以石镞为箭头的箭。陈惠公不知道这箭的来历,就让人拿着隼向孔子求教。孔子说:隼是从很远的地方飞来的,隼身上的箭是肃慎人狩猎时使用的。周武王灭商的时候,四方的少数民族各以其地的特产纳贡,表示臣服。当时肃慎人贡的就是这种楛矢石弩。周天子把楛矢石弩赐给了陈国,让陈国不要忘记了做诸侯国的职责。你让管库的官吏到仓库里也许还能找到。陈惠公照孔子的话去做,果然在匣子里找到了肃慎人贡献给周武王的楛矢石弩。这段历史散文生动地反映了早在西周初年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肃慎人与中原的关系就已相当密切。由于肃慎人不断入贡,周人才有可能了解到他们居住的地理位置、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的一般情况,熟谙历史掌故的孔夫子娓娓而谈,讲出上述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来。这种记载东北地理、民族和掌故的古代文学作品,是东北文学的最初的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
上文已经提到,箕子是东北有据可考的第一位文人作家。他是商朝的宗室贵族,商纣王时做太师。纣王无道,群臣屡谏不听,箕子作了《纣为象箸》这篇寓言对纣王进行规劝。关于这篇寓言的具体内容,《韩非子》《史记》等书有相似的叙述。大意是:纣王让人用象牙加工成筷子,箕子见到后非常忧虑。他知道纣王今天用上了象牙筷子,相应的就得有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就要吃龙肝豹胎这样的珍禽野味。吃龙肝豹胎还要穿上锦衣,住进高大华丽的宫室里。纣王贪欲不止,求索无度,天下百姓不堪忍受,商朝衰败的日子也就为期不远了。箕子“见小曰明”,善于从事物的苗头看到最终发展的结果,“吾畏其卒,故怖其始”,是《纣为象箸》一文的核心思想。从后来事情的发展来看,纣王并没有从这篇寓言中得到启示和幡悔,而是变本加厉,少师比干强谏,纣王剖了比干的心。箕子只得佯狂为奴,逃到朝鲜(今辽西地区),纣王便把他囚禁起来。箕子在境遇闭塞的囚禁环境里,百感交集,忧愤而作《箕子操》一诗。后人在解释“操”这种诗歌创作形式时说:“操者,言遇菑遭害,困厄穷迫,虽怨恨失意,犹守礼义,不惧不慑,乐道而不失其操者也。”用今天的话来概括,就是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箕子在这首诗中写道:“天乎天哉!欲负石自投河。嗟复嗟,奈社稷何!”他也一度想到以死来表白对朝廷的忠心,但自己这样轻率地去死,商朝的社稷怎么办。其中饱含一种不忘朝廷,期盼商朝重新振兴的热烈情感。
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宣布废除对箕子的囚禁,封他在朝鲜而不行臣礼。箕子在朝鲜建立奴隶制政权,积极传播和发展中原文化,民知守法,夜不闭户。箕子既受周封,便在公元前1064年回到当时的王都镐京。武王向箕子问以天道,箕子退而做了《洪范》这篇不朽的著作。《洪范》一文前部分叙述了武王与箕子的对话,阐明“洪范九畴”的产生与传授,后部分是“洪范九畴”的具体内容,包括“五行”、“五事”、“八政”、“皇极”、“三德”、“稽疑”、“庶征”、“五福”、“六极”等。《洪范》一文的核心思想是:治世大法“洪范九畴”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希望他的子民能和睦相处,“洪范九畴”就是实现这一理想境界的途径。“洪范九畴”实际是箕子在长期从事政治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经验和形成的政治理想,这种政治理想他已在朝鲜一定程度上实施过,在这篇文章里他将它赋予了神权的色彩。
箕子在朝周的途中经过商都,昔日繁华的商都呈现在眼前的已是一片废墟,上面长满了绿油油的麦苗,箕子感伤不已,咏出“麦秀之诗”。全诗为:
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
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
这里“狡童”是指商纣王。全诗表达了他眷恋故国、痛恨纣王虐政的复杂思想感情。
箕子教化,数百年相沿不衰,影响了东北以后数千年的习俗。春秋末年,孔子慨叹中原地区王道不行,礼崩乐坏,欲“乘桴筏而适东夷,以其国有仁贤之化,可以行道也”。可见箕子推行诗书教化、发展中原文化影响之深远。
上一篇:江西文化·巧夺天工,人间瑰宝—景德镇瓷器文化·元代青花瓷
下一篇:八闽文化·八闽地理和历史·八闽地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