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古朴的风情·宗族·礼仪·节日
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它的宗法伦理性。自人类产生以来,人们便聚族而居,血缘关系是划分居民的准绳。周朝的宗法制度下,血缘的亲疏仍然是社会关系的基本标准,周人讲究“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认为“凡今之人,莫若兄弟”,他们有亲近同姓的传统。后来,社会发展了,人口繁衍,社会关系更加复杂,而宗族观念却一直在人们头脑中占居重要地位。封建时代,不论社会安定还是动荡,宗族组织的作用都是不可低估的。那时,宗族组织以同系姓氏为标准,有家族长、族规族训等等,它的功能也是多方面的,如协调宗族内部关系、解决宗族内部纠纷、扶助族内贫弱之家等具体事务,有时也在宗族受到利益等威胁时,组织族人加以保护。宗族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封建时代家庭之上的一个基本的社会组织单位。近两千年的封建时代,甚至直到建国以前,齐鲁地区的情况也是如此。现在,广大乡村虽然没有了细密严格的宗亲组织,但讲血缘亲疏、同姓相亲的情况依然存在,以姓氏命名的自然村仍数不胜数。一般情况下,同姓辈份长者依然受到敬重,特别是在具体事务中,该长者往往是聚议的核心,如婚嫁、丧葬、祭祀等都是如此。
宗族之下是一个个的家庭。这些家庭有几种模式,一是三代人共同的家庭,在老人主持下,兄弟妯娌共同生活、共同生产,亦共同享有家庭财产;二是扩大的家庭,建国以前,这类家庭尚有不少。这类家庭主要是老人治家有方,兄弟齐心,妯娌和睦,形成了四世同堂甚或五世同堂。家庭财产有所谓“大家”、“小家”之分,家庭共有财产属于“大家”,儿媳妇娘家陪嫁物品则属儿媳妇的私产;三是一夫一妻加未成年子女的家庭。由于以前家庭的功能是组织生产,所以这类小家庭很少,建国以来,尤其农业合作化以来,家庭无须组织生产,故此类小家庭数量越来越多,逐渐成了乡村的主要家庭模式,而城镇、机关、厂矿则绝大多数是这类家庭。
不过,一夫一妻加未成年子女的小家庭虽然占多数,但这种家庭分立之后,仍与老人之间有种种往来联系,就是说这种家庭中夫妻双方的上代人虽然单独生活,但这仅是一种相对的独立。尤其在乡村,男方的老人在家族事务中依然起着家长的作用。齐鲁为孔孟之乡,一般的家庭都注重家教,强调上慈下孝,敬老爱幼,兄宽弟忍,妯娌和睦。从讲究天伦和尊重与孝敬老人的意义上,小家庭也以老人为中心,定时看望,侍奉左右。
人们的宗族、家庭观念在一些传统节日尤其是春节时体现得最为显著。
春节俗称“过年”,即农历正月初一,因系一年之始,乡村家庭中一般要上供祭祖,并燃放鞭炮,焚香烧纸,朝宗拜祖。除夕夜饭后,便开始拜年。以前有不少地方还有挂起“家堂”的习惯,“家堂”相当于牌位,上面有家族自始祖以来去世的先人名字,拜年之前,先到“家堂”前祭拜。而后先自家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然后再到近亲、近邻、街坊、乡里家中拜年。过去拜年需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从初一到十五,亲朋间只要是初次见面都可以问“过年好”。
春节是一年之中最为重要的节日,因系一年之始,故在各方面都要体现除旧布新,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安泰。春节前一天就贴上春联,年货则早已备足。新年子夜,一般要做菜喝酒,菜肴中还备生菜,取其“生财”之义。喝罢年夜酒,年五更全家人同吃团圆饺子,俗称“包子”。年夜的饺子一般是素馅的,取“素静”之意,希望一年中全家人平安素静。包饺子时还有的包进硬币等物,认为谁吃上包有硬币的饺子便会在一年中发财。
过春节时还有不少的禁忌,如馏供品时忌拉风箱,以免吹散财气。正月初一不准吵嘴,否则一年之中都不吉利。初一忌到井中打水,怕惊动了龙王,所以各家各户在除夕这天都要备足用水。
一般认为,广义上的春节要到正月十五才算结束。正月十五又称元宵节,这天夜晚,各家都在门口挂起灯笼,故又称为“灯节”。还要吃元宵。现在的元宵一般是用糯米面加工而成。不少地方元宵之夜还要耍龙灯、跑旱船、踩高跷、耍狮子。晚十时左右,还有送祖先的活动,这时要供上祭品,焚香烧纸,燃放鞭炮,此后收起“家堂”或牌位,以示把祖先送走。
除春节外,山东地区还有不少的传统节日,在这些节日中仍保留有不少传统的习俗,使山东地区的风情显得更加古朴、更加淳厚。
上一篇:安徽文化·行政区划沿革与自然地理特征·安徽文化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下一篇:贵州文化·汉文化在贵州的发展·家族文化与地区文化的结合—“沙滩文化”中的郑珍、莫友芝、黎庶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