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文化·八闽名胜古迹·寺庙塔观
(1) 开元寺
与北京广济寺、杭州灵隐寺齐名的开元寺,位于泉州市西街,南北长六百三十米,东西宽五百米,是福建最大佛寺之一。始建于唐代武后垂拱二年(686)。建寺前该地为桑园,相传园中桑树盛开白莲,故称此寺为“莲花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改称“开元寺”。历五代、两宋,元代被勅封为“大开元万寿禅寺”,元末被毁。现存寺庙为明清两代重修。
开元寺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甘露戒坛、东西二塔等。甘露戒坛门旁有一株千年老桑树,主干分为三股,形似莲花,树旁的石碑上记载着“桑开莲花”的神话传说。
最令人瞩目、也即最富地方特色的是大雄前殿石柱柱顶斗拱间二十四个“飞天乐伎”附雕。她们在殿顶和梁架之间飞行歌舞,却没有印度仙女那样飘飘成仙的动作,也没有敦煌“飞天”那种过分夸张的丰美体态。她们虽然背展宽大的双翅,然而又头戴花冠,身着薄裙,体态自然,完全是一群天真朴实的人间少女形象。她们使用的琵琶、洞萧、笙弦、唢呐、柏板、双铃等民族乐器,至今仍用于闽南的南乐演奏中。“飞天乐伎”展现了泉州地区南乐活动的动人情景和真实面貌,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又一历史见证。
(2) 东塔和西塔
双塔在开元寺紫云大殿前,东西对峙,相距二百米。东塔名镇国塔,西塔名仁寿塔,分别始建于唐末和五代。初为木质结构,后改用砖石重筑。双塔又称姐妹塔,形态极为相似,都是平面八角、五层五檐、花岗石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建筑。堪称闽南塔中明珠。双塔各有大小佛像八十尊,因年代久远,多有损毁。东塔的塔基上还镶嵌着描述释迦牟尼出家成佛故事的青石浮雕,凡三十九幅,甚为精致,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巨大青石浮雕。
(3) 南普陀寺
位于厦门市东南五老山下的南普陀寺,为闽南著名古刹。始建于唐朝,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寺中供奉观世音菩萨。因地处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浙江普陀山之南,故称南普陀寺。主要建筑有前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和藏经阁。整个寺院结构严整,布局匀称,富有民族风格。藏经阁于1936年兴建,座落在半山坡之上,为二层阁式建筑。阁中存有数万卷佛典经书,其中有《碛砂藏经》《明大藏经》《日本大藏经》《血书妙法莲花真经》及著名高僧弘一法师手书的《佛说阿弥陀经》等。此外还藏有缅甸玉佛多尊,宋代古钟、香炉,明代铜铸八首二十四臂观音,清代瓷制济公活佛等珍贵文物。藏经阁后,山石绿树相间,石刻如林,其中一块巨石上镌刻着一个高1.4米、宽3.3米的“佛”字,粗犷豪放,雄建有力,为振慧于清光绪乙巳年(1689)所书。还有抗倭名将俞大猷、抗荷名将沈有容、《东番记》作者陈第,以及近人太虚法师、郭沫若、胡子昂,胡厥文、丰子恺等人的题刻。
(4) 涌泉寺
涌泉寺在福州鼓山半山腰的白云峰麓,五代始建,初名“华岩寺”,后因寺中有一股“罗汉泉”涌出,故有此名。寺院建筑规模雄伟,布局精巧,四处苍松翠柏掩映,层峦叠障环抱,有“进山不见寺,入寺不见山”之妙,被誉为“闽刹之冠”。寺内藏经阁珍藏古版佛经二万七千九百余册及经版万余片。其中有明版的南藏、北藏,清代的龙藏等名贵佛经九千部,计两万余册,以及印度、缅甸的贝叶真经等。另有历代高僧刺血书写的血经六百七十五册。涌泉寺从宋代开始刊刻佛经,质量很高,供应全国。对我国古代佛教文化的传播做出了贡献。在涌泉寺的方丈室前,有三株(一雄两雌)古老的铁树。传说一株为闽王王审知手植,一株为开山祖师神晏所植。俗说铁树千年难开花,而涌泉寺中的这三株铁树却年年开花,雄花象小狐尾,雌花似黄色大绒球,观者无不称奇。
(5) 双陶塔
涌泉寺门前,左右耸立着两座北宋陶塔,即“庄严劫千佛宝塔”和“贤劫千佛宝塔”。塔高约七米,八角九层,每座塔身塑有佛像一千零七十八尊,塔檐另塑像七十二尊,悬挂陶钟七十二只。塔座上塑着莲瓣、舞狮、侏儒等,并刻铭文,记叙双塔建造时间和工匠姓名。两座陶塔高大精美,至今已历九百多年,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制陶艺术。
(6) 圣友寺
位于泉州市涂门街北边的圣友寺,创建于回历400年,即我国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系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城倭马亚大寺建成,为我国现存最早、具有古代阿拉伯伊斯兰教建筑独特风格的寺院,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寺院占地约两千五百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观,现仅存寺门、奉天坛、明善堂等处。寺门背面“回字”墙高处,有阳刻古阿拉伯文字两列,记载宋、元期间修建寺院的情况。奉天坛(礼拜大殿)在寺西侧,仅存四周石墙。明善堂是一座东向二落中国四合院式砖木结构建筑,在奉天坛后部“讲经坛”北面,有门与奉天坛相通。原为穆斯林礼拜完毕休息之处,由于奉天坛园顶倒塌,便移于此处举行礼拜。清代以后泉州穆斯林日常礼拜或年节庆祝活动也都在这里举行。
(7) 草庵
摩尼教为波斯人摩尼于公元三世纪中叶杂揉佛教、基督教、袄教创建而成的,其教义崇尚光明,反对黑暗,故又称“明教”。摩尼教遗址在安海镇罗山乡华表山麓,距泉州十三公里,因以草筑庵而得名。据《闽书》载,唐武宗会昌年间(842),呼禄法师入闽传教,先到福州,后至泉州,最后死在泉州,葬于清源山下。元代,摩尼教在泉州一带大为盛行,教徒们还于元顺帝至元五年(1339)在“双峰角立如华表”的华表山上建造了草庵。
草庵依山而筑,周围古松参天。庵中的一堵天然多色彩的花岗岩壁上雕凿有一尊摩尼石佛,周围刻着圆圈佛龛。佛身高1.52米,宽0.83米,端坐莲坛之上。佛面庞圆润,眉弯隆起,两肩披发,颚下垂两绺长须;身着宽大袖僧衣,双手掌心向上置于双膝;神态庄严,别具风采。像后石壁还雕有放射状的亮光纹饰,称“摩尼佛光”。
明太祖朱元璋忌讳摩尼教教义上逼国号“明”字,遂令禁教毁寺,从此摩尼教便在中国绝迹,唯独在素有“宗教博物馆”之誉的泉州留下了这个草庵遗址,成为国内唯一的摩尼教史迹。
上一篇:吴越文化·吴越的宗教信仰与迷信习俗·对地方神祗的狂热崇拜
下一篇:齐鲁文化·泱泱古齐·尊贤尚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