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文化·雪域艺术·建筑
千百年来,藏族人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多种多样风格独特的建筑艺术。这是因为藏族在辽阔的地域环境里,各地自然地理、气候环境、建筑材料等条件的差异,从而反映出建筑风格的多种化的特征。
就藏族的建筑式样而言,有寺院建筑、帐房建筑、房屋建筑、石碉建筑、宫堡建筑、宫殿建筑、庄园建筑、园林建筑、城镇建筑、桥梁建筑,等等。在风格上,藏族的各种建筑具有既实用朴质,又庄严神圣;既富丽堂皇,又平实和谐;既幽深古雅,又大方耐用等特点。
藏族的房屋建筑历史悠久,早在距今约三千年以前,以昌都“卡若”遗址发掘情况看,那时的藏族先民就已建有半地穴式和地上居住房屋等形式的原始房屋建筑。其中,半地穴式房屋又分圆底、平底和石墙房屋等三种类型。在这三种形式中,石墙房屋为砾石墙建筑,分方形和长方形,穴内有八至十个粗大柱洞,石墙外也有一周柱洞。此外,地上居住房屋也分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建筑面积最大的一座双室屋近七十平方米,室内有若干木柱支撑房顶,房角处还有二至四根一组的木柱。由此观之,古人已将木料、石料运用于建筑,增强了房屋构造的坚固性和承重能力。后来,这种石、木、土几种材料的建筑在藏族地区得到普遍采用,房屋建筑不断发展。但也因各地气候、材料条件而有不同,创造出风格各异的建筑。如嘉绒藏区(四川阿坝州大小金川一带)的石碉堡、康藏林区(康定、巴塘、昌都、中甸等藏区)的木架板房、西藏藏北牧区的毛帐、阿里的窑洞、卫藏中心地带的土筑碉房或石砌房屋等等。
藏族的建筑总起来可划分为三类,即寺院建筑、民居建筑和宫殿建筑。宫殿建筑以布达拉宫为主要代表,同时,布达拉宫也是藏族建筑的艺术宝库,布达拉宫已在前专节作过介绍,在此不再赘言。藏族的建筑艺术中,碉堡建筑和寺院建筑最具特色。
(1) 碉堡建筑。约在公元2世纪时,出现了藏族建筑史上的第一座宫堡——位于西藏山南的雍布拉康(意为“母子宫殿”),这是古代的碉堡式的宫殿建筑。它依山而建,为数层方形、平顶碉楼式,用方石或片石砌成,墙壁较厚,向上有明显收缩,门窗口小,峭立挺拔、外形稳固。居住在内,冬暖夏凉,而且因建式居高临下,易守难攻,防御性强。
这种碉楼或碉房式的建筑,在西藏的前后藏地区可以看到,也可以在四川省的甘孜州和阿坝州地区看到。其中,西藏偏重于石砌或土筑式碉房建筑,而甘孜、阿坝地区既有木楞子式的碉房建筑(如,甘孜县、炉霍县、平武县、松潘县及阿坝县等地建筑),又有古碉堡的群楼建筑(如,大、小金川等县)。这种古碉堡群楼建筑在藏族建筑艺术中独领风骚、别具一格,它曾作为一种奇迹引起中外建筑专家、学者、旅游爱好者的广泛注意。
这种古碉堡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甘孜、阿坝两个藏族自治州地区,其中,以阿坝州的大、小金川县、丹巴县一带最为著称。这里古碉堡建筑之雄伟、奇神、坚固,早已闻名遐迩。据历史记载:这种碉堡“依山居地,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后汉书·西南夷传》)。这里究竟有多少古碉堡,无以统计,但据丹巴地区民间传说,凡村寨居民生子必建一碉,以便成人后能娶到妻子。由此可以想象其碉堡之多了。有的村寨古碉林立,每幢藏房都依着一座摩天古碉。它们的建筑极为奇特:“无城栅、近川谷、停山险……累石为而居……高至十余丈,下至五六丈,每级丈余,以木隔之。基方三四步,上方二三步,状似浮图。于下级开小门,以内上通。”(《隋书·附国传》)确实,古碉堡高拔挺立、直插云霄。有八层、十层、十二层乃至数十层不等,高度有十米、二十米、三十米,甚至高达七十米的。它的形状有四角、六角、八角、十三角、十六角等多种形式。在每层或每隔几层的东西南北四方墙上各开一方形瞭望孔,有的瞭望孔下还有射击孔。古碉堡一般建在河与沟的交汇处、大山隘口、要冲高地或平坝中央。这种建筑军事上十分有用,当战争时,它占据着交通和军事要道,易守难攻,易于射击。同时,通过燃狼烟、吹号角、鸣枪炮、摇旌旗,传达命令,发布信息。而作为居室,则可观察畜群,照看庄稼。
这种“累石为”的碉楼,是当地藏民采用孵石和毛石砌筑而成的。石墙的砌筑须逐层迭砌,交错搭接,并保持内墙平滑、外墙方整、棱角突出、逐层收分,最后建成上小下大的平顶结构碉堡建筑。这些建筑虽历经风雨侵蚀和战争洗礼,迄今仍然如故。它是藏族智慧的结晶,也是藏族建筑艺术上的一个独特体系。
(2) 寺院建筑。藏族社会中,藏传佛教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历史上,它曾经影响、支配乃至作为统治的工具左右着藏族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因此,藏族的建筑艺术的卓越成就和优秀传统,在寺院建筑上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在藏族地区,寺院建筑遍布各地。如在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达赖喇嘛向理藩院报告说,西藏共有格鲁派(黄教)寺院3477所,这还不包括其他教派寺院的统计。在这些众多的寺院建筑中,建于公元7世纪的大昭寺,经历代不断扩建,已成为最具代表性、举世闻名的寺宇建筑群。它是由正门、千佛廊和院、嘛尼转经廊、佛堂、觉康主殿、释迦牟尼佛堂、南院、辩经场、供品作坊、灶房、仓库等二至四层不等层楼组成的建筑群。坐东朝西、群殿金碧辉煌,在四层建筑的觉康主殿之上四座金顶装饰着富丽堂皇的镏金宝盘、宝珠、金幡、法轮、卧鹿等饰物,构成巍峨壮观、气势恢宏的大昭寺主体建筑。其他二层或三层的殿堂烘托主殿,使整座建筑群既和谐统一,又富于变化。在建筑艺术上,突出了藏族传统的建筑技巧,同时,揉和并吸收了我国汉族以及尼泊尔等邻国民族的建筑风格。
西藏山南的桑耶寺始建于吐蕃王朝,17世纪又重建。它的建造以佛教理论的宇宙模型为蓝本,采取对比统一的手法。主殿三层,象征“世界中心”的须弥山,底层为藏式建筑,中层为汉式建筑,上层为印式建筑,故又称三式殿。南北建有尼玛殿和达瓦殿,象征日、月;主殿四角有白、青、绿、红四座舍利塔,象征四大天王;围绕主殿又建有十二座建筑物——主殿四方各建一座大殿,此四殿两侧又各建二小殿,它们象征须弥山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岛。圆形外墙,象征世界外围之铁墙,沿围墙的几条小道,则又象征法轮常转。桑耶寺在藏族寺院建筑中堪称匠心独运而大放光彩。
在青藏的万里高原上,寺院建筑以它神秘、庄严、高大的佛教气氛、呼唤着芸芸众生皈依佛法。寺院建筑高于民居建筑,烘托出佛的世界高深莫测。因此,许多寺宇规模宏大,远远望去,僧舍连绵起伏,层楼叠阁,金顶高耸。许多寺院依山座落,佛堂殿宇顺山势层层升高,上下衔接,高低相配,态势庄严,居高临下,浑然一体。这种依山而建的著名寺院有西藏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青海湟中县的塔尔寺、四川德格县的更庆寺、云南中甸县的松赞林寺等等。
上一篇:八闽文化·八闽名胜古迹·建筑
下一篇:中州文化·中州的民族信仰与宗教·开封犹太人与挑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