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文化·吴越的生产方式及习俗·渔业生产及习俗
(1) 渔业生产
吴越地区外临大海,内吞河湖,水域广,渔业资源丰富,故而捕捞业发达,造船业、航海业也发达。舟楫文化是吴越物质文化的第二大特征。
渔业包括内湖外海两种,其中尤以海上捕捞较有特色。舟山人捕鱼分汛期,“春汛”(立春至立夏)柯“春鱼”(小黄鱼),又称柯“旺风”。“夏汛”(立夏至夏至)初,柯“黄花鱼”(大黄鱼);小署开始,以柯墨鱼为主。这是捕鱼的旺季,俗称“洋生”,可以大量捕到红(虾、蟹)、黄(大、小黄鱼)、蓝(马鲛、青鲇鱼)、白(鲳鱼等)、黑(墨鱼)等各色各样的鱼。“秋汛”(立秋至冬至)称“柯秋”。此期,浙江海域气候炎热,台风频繁,鱼虾易变质,所以,渔民大多歇业,进行三修(修船、修网、修机器),故又称“歇伏”。八月半前后,柯“八月桂花鱼”(大黄鱼),偶而柯海蜒、毛常,捞海蜇。“冬汛”(立冬至次年立春)初“柯早冬”(小黄鱼),小雪以后,“柯晚冬”(带鱼)。此期带鱼群密集,产量高,但因暴风随时会降临,危险性大,且天寒冷,渔民习惯称“擂东洋”。此外,渔民还在近洋搞些张网作业。旧时分春、秋、冬三个汛期。解放前夕,改为“张春”、“张夏”、“张秋”、“张冬”四个汛期。
(2) 渔业习俗
捕鱼,尤其是海上作业,有些特殊性:时间长,一出海即三五天,甚至半月一月;风险大,弄不好就船翻身亡,凶险莫测;产量不稳,全仗运气,所以,渔民对自然神十分崇拜,并产生许多禁忌。一是动作禁忌。宁波船工上船忌穿草鞋,草鞋无边,“大海茫茫,难见爷娘”。舟山人吃鱼不能翻身,翻身预示要翻船。不许双脚荡出船舷外,以免“水鬼拖脚”。在船上不准吹口哨,那会惊动“龙王”,招来风浪。不准拍手,那是“两手空空,无鱼可打”。不准在龙头(船头)撒尿,那会冒犯神灵。船靠岸时,不得高声叫“到家啦!”之类话,以免惊动野鬼。忌七男一女下海,“八仙过海,有去无还”。尤其有很多对妇女的忌讳。舟山渔民不许妇女登船、出海;沿海的妇女甚至到别的岛去,不准乘自家船。内河船民规矩尤多。二是语言禁忌。渔民忌说“翻”,忌说“帆”忌说“袜”忌说“死”,而改成“蓬”、“锄头套”、“元宝”等。有些禁忌语改为彩头代替,如称猪耳为顺风,称猪头为利市,称猪舌头为赚头,称停泊为赚潮等等。
为求神灵保祐,祭祀酬神之风甚浓。造船仪式隆重。船是渔民捕捞和赖以生存的工具,渔民称“木龙”。造新船礼仪隆重。破工前,要选时辰,排八字、敬天地、吃开工酒。在船的龙骨定位时,要披红挂彩,行装“船灵魂”仪式,即在船淡水舱梁头合拢处衬银洋(或铜钱)。造船最后一道工序叫“定彩”,即在船头装“船眼睛”,并且用红布蒙上,称“封眼”。待新船下水出海,揭下红布,称“启眼”。下海要行礼,称“赴水”。那天,新船披红带彩,渔民敲锣打鼓,焚香放爆竹欢送,船主则站在船头抛馒头,抛得越高越吉利。
出海要祭龙王。舟山人出海捕鱼称“开洋”。开洋时,要祭祀鬼神。洞头渔民每年第一次下海捕鱼,渔民要司公(道士)到海滩送行,俗称“跳筒”。同时要放鞭炮,烧染纸金币,称“烧金”。目的都是祈求鬼神保平安,保汛期丰收。
在整个渔业生产过程中也有些习俗。如起锚要说:“起锚步步高,取彩(鱼)今年好。”打桩系网时则唱:“就有豆腐酒,大网张张口。打得好,张得好;打得深,张万斤。”打桩扣网,要在水面上系个漂浮物作标记,称“旗泡”。旗泡下水时要说:“旗泡沾沾光,一万八九千。”起网时则唱:“一拉金,二拉银,三拉一个聚宝盆。”起网后,取到第一条鱼须到处掼,边掼边唱:“掼得好,张得巧;掼到哪,张到哪;满船掼,张十万…”捕鱼结束,要行谢礼。舟山人称“谢洋”,又称“谢龙王”。一汛结束,喜获丰收,渔民们以为是靠龙王和船菩萨保佑的结果,所以要祭海酬谢龙王。仪礼十分隆重。由船主或船老大负责祈谢。有时还要从大陆请来戏班,在海滩搭唱“谢洋戏”。解放后,改为“庆功会”。
此外,吴越地区无论长江南北的“连家船”内河渔民,还是沿海的海洋渔民,几乎每村、每集镇都有渔民庙会。浙东舟山群岛更是一村一庙、一岛数庙,如普陀岛。庙会多在上季终了下季渔汛前夕,或者元宵节时。由族长、村长出面组织,全村男女老少参与,历时三至七天,活动很多,是一种综合性的酬神、自娱、社交活动。嵊泗一带,有“关帝会”、“娘娘会”,庙会活动,祭祀关帝、天后。在德清于村,每逢十一月十八至二十日,必在延寿寺戏台演庙会戏,称“渔船戏会”。届时,周围渔船齐集寺前河港,用竹蔑扎连成片,客船在外,渔船在内,构成水上街市,场面十分壮观。
上一篇:台湾文化·台湾的文化教育和科技·清代以前的传统教育
下一篇:滇云文化·孕育滇云文化的地理环境·滇云文化发展的中心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