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文化·色彩缤纷的艺术世界·自辟蹊径的指头画家高其佩
在东北的绘画艺术史上,最值得称道的三位画家是辽东丹王耶律倍、金代的王庭筠和清代的高其佩。耶律倍是辽代北方草原画派的代表画家,他的绘画题材以表现契丹本族的狩猎、游牧风俗为主,作品带有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他善画马匹和契丹人物,所画马匹尚丰肥,人物多为契丹装束的贵族首领,挟弓持箭,牵黄(犬)、臂苍(鹰)。作品笔法圆细,人马劲健,在刻画人物性格表情方面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显示出画家极强的写实工力。所绘《射骑图》。《猎骑图》《雪骑图》《千角鹿图》等十五幅作品被收入北宋秘府诊藏。王庭筠是金代著名的书画家,是宋代名画家米芾的外甥。书法初仿其舅米芾,后又师法黄庭坚和二王,得其气韵精神。晚年作品尤见潇洒,气象横放,风格特出,自成一家。与赵沨、赵秉文俱以书法名于世。其书法沉顿雄快,与南宋诸老各行南北。绘画长于山水、古木、竹石,尤善墨竹,山水有入品之妙,墨竹殆天机所到。作品有《幽竹枯槎图》《山林秋晚图》等,艺术风格与北宋时代文人山水画有很多相似之处,代表了金代山水画的艺术水平。论者谓其上逼古人,胸次不在米元章(米芾)之下。
高其佩(1660—1734),字韦之,号且园、且道人,别号南村,辽宁铁岭人。原隶汉军镶白旗,后改隶镶黄旗。其父高天爵死于清初三藩之乱,高其佩以父荫得授江南宿州知州,后累迁至四川按察使,刑部右侍郎。雍正八年(1730)入圆明园如意馆,做了三年宫廷御用画师。雍正十二年(1734)去世,卒谥“恪勤”。高其佩是清代颇有影响的著名画家,他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用指头作画的人。他首创的指头画法,一改传统的以笔绘画的技法,在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道路上自辟蹊径,别树一帜,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高其佩从八岁时就开始模仿作画,他学画十分勤奋刻苦,十余年间所积画稿已经装满了两个竹筐。他的指头画就是在长期用笔作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他大量临摹唐宋元明清诸大家的作品,从中钻研探讨其创作意境和绘画技法,加以融会贯通。在他年近七十岁高龄时仍然坚持自悬眼镜临摹古人,这种以临摹入手至老不辍的做法使他能够不断从中国传统绘画中汲取艺术营养和精华。高其佩在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就已在绘画上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他深知自己没有脱离前人的窠臼,“恨不能自成一家”,于是他在绘画技法和作画的工具上进行大胆的探索,刻意求新,总结创造了指头画法。关于指头画的技法,在其侄孙高秉的《指头画说》中有具体的阐述。如在指甲的运用上,“指甲不宜长,长则有碍于指。亦不宜秃,秃则无助于指”。根据画面题材的需要,或用指,或用甲,或指甲并用,有其一定的程序和规律,有时二指、三指或五指并用。如画巨幅枯柳,则二指蘸墨在纸上急扫,或轻或重,或浓或淡,任其自然。画小幅枯柳、新柳,则专用指甲,“其急如风,其细如发,其健如刚,其锐如针”。又如画极小的人物、花鸟,则用无名指或小指交替运用,画大幅必二指并用,画钩云流水,则三指并用。由于经常用指作画,高其佩的手指上磨出了肉锥,画家巧妙地运用肉锥点染人物须眉,收到了神趣天成的艺术效果。画家就是运用指与甲、指与指、甲与甲之间的相互配合去艺术地再现他作品中的山川树木、鸟兽虫鱼和人物形象的。
高其佩指画题材多源于自然,来自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真实感受,人物、山水、花鸟、走兽无所不画,而且每幅画神韵变化,迥然不同,有其独特的风格,这正是他在长期的艺术生涯中坚持“师造化”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结果。他的山水画“所作皆生平经历山川真境,故丘壑无或雷同。”画动物也极有特色,“龙虎之面,亦百十各异”。钟馗是高其佩最喜爱画的人物之一,他一生所作钟馗像不下二百余本,或文像或武像有喜怒威善壮老之分,有似仙佛,有如鬼怪,千姿百态。在表现手法上“有钩勒泼墨之别,有宽袍罩细甲者,有寥寥数笔者,有钩勒泼墨者,且有泼朱者,神奇变幻不可端倪”。他的作品能够形神俱备,融物我于一心,使“有情无情之物,尽得其神”。这与他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和勤奋刻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也是他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所追求达到的艺术境界。高其佩绘画艺术风格在各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少壮时以机趣风神胜,多潇疏灵妙之作;中年时以神韵力量胜,或简淡古拙,或淋漓痛快,或冷隽困远,或沉着幽艳,千变万化,神奇莫测;晚年以理法胜,深厚浑穆,意趣横生。他一生作画十分勤奋,作品有五六万幅之多。代表作品有作于康熙四十二年的《古柏苍鹰图》、四十七年的《九如图》、五十年的《墨梅长卷》、雍正六年的《钟馗像》等。
高其佩创始的指头画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在清代画坛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扬州八怪中李、黄慎、郑板桥等人多受其绘画风格的影响。至于效其以指作画名于当世者就有一百余人。他的外甥李世倬、朱伦瀚,从子高、孙子高秉、高藏都以善指头画著称。此外,铁岭人甘士调、甘时然诸兄弟,广宁布衣傅雯,满族人瑛宝、荣晋等都是以指画见长的画家。在他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东北“指头画派”,对推动我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独到的贡献,在东北艺术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上一篇:齐鲁文化·经济与科技·能工巧匠墨子和鲁班
下一篇:贵州文化·汉文化在贵州的发展·舍人、盛览和尹珍—汉文化在贵州的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