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节日风情
贵州各少数民族的节日,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各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和心理感情,是各民族在一个很长历史时期中形成的文化积淀。
贵州各民族节日首先与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由于他们大多为农耕民族,水稻的种植与生活息息相关,节日就与生产季节和周期(主要是水稻生产周期)有关。
黔东南镇远地区的侗族将农历三月三称为播种节,届时侗族姑娘用笆篓放入葱蒜,送给心上人,提醒小伙子们,播种季节到了,碧绿的葱蒜象征秧苗,在这之后,一应歌会等等都要停止,姑娘、小伙们要忙于农活了。在普定居住的仡佬族将三月三日定为祭神树节,这里各村寨都有“神树”,关系一寨的风水,保一寨平安,在播秧前祭神树,有保佑五谷丰登之意。贵阳乌当地区的布依族则将三月三日称为地蚕会节,地蚕是一种吞食庄稼的害虫,届时当地布依族民众将炒好的包谷花带到坡上祭地蚕,意即地蚕吃了包米花就不吞食庄稼了。
农在四月八日,贵州各民族都普遍有庆祝活动,黔西南布依族称为开秧节或牛王节,因为此时水稻正发稞分蘖,又值插秧之前,犁田、耙田离不开水牛劳作,为使牛能精力充沛地在农忙时发挥作用,要给牛吃糯米饭,用枫叶泡水给牛洗澡。仡佬族也有牛王节,不过在农历十月初一,届时要给一年辛勤劳作的牛挂红戴花。
六月六,贵州各地少数民族节日都与生产活动有关,布依族居住的各地都要大规模举行祭祀社神、山神活动,称“过小年”,有的地方还要祭田,都有祈求丰收之意。仡佬族居住区也有相同节日。
待到稻谷成熟,苗族、布依族、侗族、仡佬族都要过吃新节。意即经过一年劳作,新谷登场,理应庆祝。苗寨小伙子们将挂在墙上四个月的芦笙重新吹起(据说在水稻生长期间吹了芦笙,丰收年景就要吹掉)。各寨到处是欢歌笑语,斗牛、斗雀比赛也多在这时举行。一般芦笙大会也在这时开始。
另有一种节日,本身虽与生产有关,但又加进了对本民族首领的纪念内容。如贵阳附近苗族的四月八节,是为了纪念曾在这里开垦土地、繁衍后代的苗族老人格波绿的,他被另一部族头人在四月初八打死。还有一种传说,说的是一位叫亚努的苗族首领也在四月初八日英勇牺牲,他的墓地就在今贵阳市喷水池附近,所以每逢四月初八,贵阳附近的苗族都云集贵阳,围绕喷水池唱歌跳舞,以表示对民族英雄的怀念。还有贵州的瑶族在农历五月二十九日要过盘古王节(又称达努节)或称瑶年,是为了纪念盘古王(弥洛陀)的。
贵州境内少数民族还有一些妇女、儿童的特殊节日。以清水江地区苗族的姊妹饭节和水族的“苏念喜”(儿童节)最有名。姊妹饭节来自苗族妇女婚姻自主的传说,时间为春季,鸟语花香的农历二月十五日。届时苗族姑娘们要做五彩糯米饭给前来的小伙子们食用。水族的“苏念喜”在水历四月(农历十二月)第一个丑日。届时有儿童的水家都要给儿童穿上新衣、新帽,挂上银铃,孩子们要吃红糯米饭、红鸡蛋,有祝福儿童健康成长的意念。
贵州境内各民族都过“年”,但具体而言哪一天为新年,不仅各民族不尽相同,即是同一民族因居住地方不同也大有区别。
苗族地区的新年,明代记载是“岁首以冬三月,各尚其一。”(郭子章:《黔记》)即指农历十月、十一月(冬月)、十二月(腊月)。清江地区(剑河一带)多在十月,松桃一带多在十一月,八寨(今丹寨)多在十二月。布依族地区也有类似情形。从苗族、布依族的新年时间来看,这些民族与商、周时期,整个华夏民族的岁首是一致的,(周代以十一月为岁首,商代以十二月为岁首)。每逢各民族的新年,村村寨寨都沉浸在喜庆热闹气氛中,家家打糯米粑、煮酒、杀猪宰羊,烹鸡煎鱼,祭祀祖先,走亲访友。苗族新年中,最吸引人的是芦笙会,一般举行三天,芦笙会上,姑娘们都精心打扮,绣花的衣裙,亮闪闪的银饰,随着芦笙节拍翩翩起舞,形成一片花的海洋。另外还有斗牛、赛马等活动。布依族过年则盛行击铜鼓,欢迎天上神仙下来吃年饭,共度佳节。
贵州境内各民族节日有相互影响、渗透的迹象,像过年,除少数地区布依族、苗族还过自己的年外,大多数地区已与汉族一样,过汉族的春节了。但内容上还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色。此外汉族过的清明、端午、中元(七月十五)、中秋等节日,也为许多少数民族所接受,这也是在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地理环境中,民族习俗与文化相互渗透的象征。
上一篇:贵州文化·汉文化在贵州的发展·舍人、盛览和尹珍—汉文化在贵州的开拓者
下一篇:草原文化·草原艺海拾贝·英雄史诗《江格尔》